育兒須知
身體動作發展好協調
小天才養成誌 / 文/李藹芬 / 2013.12.16
嬰幼兒的心智能力攸關日後各項能力的養成,一切表現若能符合發展里程碑,表示孩子已具備了基本能力,但每一個孩子的資質、生長情況、發展速度與成長環境不同,所需要的協助也不一樣。 本文將陸續就各項心智發展的指標能力養成提出分齡教養建議,雖然在正常狀況下,這些指標能力應是孩子天生就會的,不過,父母可透過陪孩子玩遊戲的方式,讓他的能力變得更好,為日後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從孩子呱呱墜地之後,藉著各種感覺訊息不斷輸入大腦,開啟一連串的學習而建構各種能力。透過感覺訊息和身體運作不斷地互動和協調,人類也由簡單的身體反應去完成一項簡單的目標,逐漸發展成較高層次目標的複雜動作,這就是人類邁向更成熟學習能力的指標。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小肌肉發展。
大小肌肉各有所司
三軍總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楚恆毅指出,人們常講「七坐八爬」,就是指baby從坐、爬等粗動作開始向外探索,並與之互動,相較六個月大之前對外界刺激所表現的各種行為模式,大部分是受了「原始反射」的影響,此刻已轉為隨自我意識的活動了。
在動作發展中,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楚恆毅醫師解釋,粗動作指的是嬰兒較大動作的發展,包括頭頸部、軀幹,還有四肢等稱為「大肌肉」的動作跟控制;細動作則是指由手、眼負責的「精細」動作,包括手臂、手掌、手指等稱為「小肌肉」的運作,以及嘴唇、顎、舌頭、眼皮、眼球的活動。

原始反射vs.姿態反應
以「原始」稱之,表示是不成熟的;「反射」則是無須思考,會立即對刺激做出反應。楚恆毅醫師解釋,以動作的發展來說,新生兒剛出生時從只會平躺到會翻身,這期間,「驚嚇反應(突然給予聲音或肢體的刺激,孩子會像受到驚嚇般的揮舞雙臂)」常常可見。原始反射有許多種,有一定的發展順序,也有一定的消失順序,大概約六到八個月後,就見不到什麼原始反射了。但相對地,自2〜14個月之間,baby也會逐漸發展出終身都存在的「姿態反應」,例如摔倒時,會向前伸出雙臂保護自己的「降落傘反射」,或快滑倒時試圖保持平衡的動作。

動作發展原則與能力
粗細動作的發展有一定的階段與原則,當大肌肉成熟,可促成身體神經體系更細緻發展,小肌肉的掌握也才能愈來愈好。
粗動作
由頭到腳:楚恆毅醫師解釋,當頭頸部肌肉成熟後,才到軀幹,再到四肢,因此,嬰兒通常都從頭頸部的動作先發展,依序是肩膀、胸背部,然後是上肢,最後才到骨盆、臀部,還有下肢動作的發展。
由近端(軀幹)到遠端(肢體):依照由頭到腳的發展原則,baby才能慢慢從抬頭、逐步發展到翻身、手撐趴姿、手撐坐姿、獨立坐姿、站立及行走等功能。這些動作需要等到中樞神經系統機能成熟並有效控制後,方能再分化許多局部動作,當身體局部的動作可完全控制後,baby才能整合並進一步發展較複雜的粗動作技能。
而這些發展約以六個月大為分水嶺,六個月大以前,頭部和軀幹上部的發展速度較快,當六個月大以後,下肢的成長速度加快,身體比例隨之改變,新生兒期的「頭重腳輕」現象漸漸消失,身體的重心也隨之下移。
粗動作在能力展現上包含:靜態的穩定力(如坐立、站立)、移動能力(如加速跑步)與球類操作能力(投擲、接球與踢球),加上由前兩者共組的協調力,可逐漸發展複雜的粗動作,如騎三輪車。

0〜36個月粗動作發展里程碑
月數
能力
bobo初體驗紀錄
0〜1
趴在床上聽到聲音會轉換臉的方向。
個月 天
2
以直立的方式抱寶寶,頭能夠抬起來。
個月 天
5
翻身(有能力從俯臥變仰臥)
個月 天
6
坐著的時候,會設法移動上身去拿一個較遠的東西。
個月 天
6
從仰臥翻身成為俯臥。
個月 天
7
不必大人協助,自己會用雙手和雙膝做出爬行的姿勢。
個月 天
7
不必靠著任何東西而能坐著,至少維持60秒鐘以上的平衡。
個月 天
9
可以不同側手腳交互的方式爬至少1到2公尺。
個月 天
9
會用手拉住東西站起來。
個月 天
9
拉著他的雙手時,會移步走。
個月 天
11~12
會扶住家具或其他東西的邊緣,自己側行走一步。
個月 天
11~12
能自己平穩地站著,不必任何支持。
個月 天
12
示範從坐到站,寶寶跟著做。
個月 天
13~14
至少會走3到4公尺,以腳跟先著地的方式,而且兩腳間隔的距離不會太大。
個月 天
14
會以爬行的方式上樓梯。
個月 天
14
會拉著玩具(如汽車)走。
個月 天
15
會自己爬上大人的椅子,坐在上面。
個月 天
15
聽到音樂時,會隨著音樂做出跳舞的動作。
個月 天
16
會用一隻腳站立,另一隻腳踢球或其他東西。
個月 天
15~18
會自己上、下樓梯。
個月 天
19~20
會丟球。從後上方往前下方投擲。
個月 天
20
會跑。
個月 天
24
會雙腳跳兩次(或兩次以上)。
個月 天
24
自己爬上滑梯且自己溜下。
個月 天
26
有能力不依靠任何東西單腳站著一秒鐘以上。
個月 天
29
很平穩的跑,而且9公尺需時6秒以內。
個月 天
31
下樓梯時,有能力從第二階或第三階跳下。
個月 天
36
會自己踩三輪車。
個月 天
細動作
發展時間長:從孩子出世起,就具備了細動作的能力,只是在前兩三個月並不明顯,因發展順序之故(從遠端到近端),但之後的細部動作即陸續發展,楚恆毅醫師說,父母若仔細觀察,出生兩個月到三個月後,可發現baby可緊握一樣東西,已不再是剛出生時,你握住他會有原始反射動作而已。
過程複雜:以手眼協調的能力來說,是高度神經系統運作的結果,他舉例,baby看到糖果想要吃,進一步用手拿起糖果放入口中,過程中,包含視覺、知覺傳遞到中樞神經,經過一連串迅速的處理後,產生神經肌肉動作的複雜過程。
細動作在能力展現上包括:手眼協調(在原始反射時即已訓練)、手部精細動作(如10個月大時會換手、一歲多會塗鴨)與感覺統合(神經連繫與反應恰如其分,是一種自然發生的過程)。每一項精細動作都需要baby從刺激、經驗、訓練與學習中發展而來。

0〜36個月細動作發展里程碑
月數
能力
bobo初體驗紀錄
0
把手指放到寶寶的手心,他會自動把手握起來。
個月 天
2~3
緊緊地抓住擺在他手中的玩具。
個月 天
3~4
會自己搖動手裡的小玩具。
個月 天
4
會把玩具或其他東西放到嘴裡。
個月 天
5
會拉動或弄縐紙張。
個月 天
5
會用一隻手拿起東西。(註:初生嬰兒拿東西都要用兩隻手,不會用一隻手。)
個月 天
6
會用玩具或小東西敲打桌面。
個月 天
7
把小積木由一隻手換到另一隻手。
個月 天
7
當寶寶一隻手拿東西,再給他一個時,會用另一隻手來拿,而且原來的東西也沒有放下。
個月 天
8
把手指伸入瓶口或其他東西的小洞。
個月 天
8
用兩手搬起比較大的物件。
個月 天
8
會用兩手拿起小杯子。
個月 天
9
會拍手。
個月 天
9
會用兩個手指尖(拇指及食指)拿起一顆小東西,如葡萄乾。
個月 天
11
會把一些小東西放入杯子、玻璃瓶或其他容器中。
個月 天
11
會自己把襪子脫下來。
個月 天
12
會同時玩兩種以上的玩具。
個月 天
12
坐著滾球。
個月 天
12
翻書或雜誌時,會一次翻兩、三頁。
個月 天
13
會重疊兩塊握兩塊以上的積木造一個塔。
個月 天
14
會用筆塗鴨。
個月 天
17
會把瓶子的蓋子打開或蓋上。
個月 天
18
已出現慣用手。
個月 天
19~20
用5個(或5個以上)木塊垂直疊高成一個塔。
個月 天
22
丟球給他時,他會去接。
個月 天
23
會一頁一頁的翻圖畫書。(若一翻就兩、三頁,不算通過。)
個月 天
23~24
會畫直線。
個月 天
25
用小剪刀剪東西。
個月 天
34
玩黏土或其他可塑造的東西,如湯圓。
個月 天
34
可自己畫出一個圓圈。
個月 天
發展好‧為各項能力發展扎根
看似複雜的大小肌肉發展歷程,並綜觀發展里程碑的內容,不少父母或許會擔憂「我的孩子都做得到嗎?」受訪的復健科醫師和職能治療師都表示,排除有病理問題者,只要提供孩子充足的適當刺激與練習機會,基本上都應該會自然發展,但關鍵在於「是否給了孩子展現能力的機會」及「是否讓他不斷練習使能力更加成熟」。
大肌肉成熟,人類的身體才能安定下來,不致好動不安;穩定的大肌肉將帶動小肌肉的靈活度,以利進行更加精細的動作。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傅中珮指出,父母往往只看到孩子的好動表現,卻未能深思其背後出自生理發展的需求,經常以為「孩子不乖」而限制其活動的時間與空間,對粗細動作能力的養成勢必有程度不一的影響!
以前大家總認為「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隨著愈來愈多對大腦的研究發現,「感覺動作」是0〜3歲的嬰幼兒學習不可或缺之要件,如果粗細動作能力發展很好,未來的各項能力發展都能奠基在穩固的基本盤上,對大腦的發展絕對充滿「利多」,甚至可反過來說「四肢發達,頭腦一定不簡單」!傅中珮治療師提醒,父母有必要多了解嬰幼兒的發展里程碑,以免「誤會」是孩子調皮。
發展不好‧影響一輩子
別小看粗細動作發展不佳的影響!楚恆毅醫師說,孩子若粗動作發展不好,不僅動作看來笨拙,且因肌力差,無法從事如攀爬等較費力的活動,而習慣用「逃避」態度面對,因此被誤認是「不合群」,進而喪失與人相處的正常學習機會。至於細動作發展不佳,動作協調能力不佳,孩子在未來的學習時易感力不從心,學習成效將大打折扣,甚至終其一生都受到影響。
楚恆毅醫師指出,發展優劣的差距雖愈來愈大,卻不會無限制的差下去,約在五、六歲時,能力發展已趨近成熟,再來就是品質的差別了!品質好,學習效率事半功倍;品質不佳,事倍功半。
足夠的練習‧增進熟練度
但更令人感嘆的是,當前由於少子化之故,許多父母疼小孩過了頭,事事代勞,百般呵護,愛森兒童多元發展教育中心職能治療師蘇文清指出,「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展現能力的機會,更未能提供足夠的練習機會」。
歐緹斯特職能治療所暨兒童發展中心主任治療師蔡建志表示,孩子的每一項能力養成,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一連串的活動學習而來,過程中,如果孩子的表現符合期待,不妨增加一點挑戰,讓他覺得好玩而願意繼續進行活動,重複幾次,能力會更加精進;反之,就要降低難度,協助他過關以建立自信,並繼續下一關的挑戰。
蔡建志主任說,父母要正視孩子「在哪一階段應有怎樣的能力發展」,而不是「自欺欺人」,以為現在不會,長大就會了,他強調,假如不能「在適當的時間有恰如其分的表現」,而有「落後」的情形出現時,再來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時間練習,才能跟上進度,對孩子的自信心難免造成打擊。

定期評估‧確保正常發展
人們常講「七坐八爬九發牙」,一句描述孩子發展的話看似普通,但隨著每個孩子的發展狀況不一卻有不同的發展歷程。有人只要一點刺激量就有正確的神經反應,有人即使已接受很大的刺激量,還無法令神經做出正確的反應,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副技術長許翠端說,這時就必須藉助心智發展專業人員的協助,為他建構適合的環境,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孩子當時應有的反應,協助他跟上發展的腳步。

由於三歲前是「發展黃金期」,許翠端副技術長建議父母,應定期幫嬰幼兒進行評估,檢視心智發展速度與進步量,調整教養方式,才不致因單項功能落後而影響神經鏈結的廣度與速度。她說,定期評估有如「預防醫學」,不是等到問題浮現才給予療育,而是在問題出現前,就有計畫的針對各項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本體覺與前庭覺)提供刺激、學習及練習的機會,讓孩子能在自然方式下進行自我修正,順利通過每一階段的關卡,最後達到知覺整合的目標。
定期評估時程表  
階段
評估週期
0〜6個月大
每兩個月一次
6〜2個月大
每三個月一次
1〜3歲
每半年一次
3〜6歲
每一年一次

資料提供╱許翠端副技術長製表╱李藹芬

用心陪孩子‧不揠苗助長
孩子的能力究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受訪者一致表示,端看父母的教養心態為何?的確,當前的大環境的確未能提供孩子很好的生長環境,種種因素造成不少孩子在基本的心智能力養成上出現了各種問題,身為主要照顧者的父母,為了孩子,更要積極尋求解決方法:
1.花時間陪孩子
只要花時間用心陪孩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學習的契機。蔡建志主任說,如到住家附近的公園玩,不僅讓孩子在活動中發洩了體力,學習了技巧,也能與其他小孩有了相處的機會,一舉數得!他說,「陪伴不是買東西,僅屬有錢人的權利」,父母陪孩子一起成長,實屬天職,但他認為「現代父母不會玩」,少了父母的示範,孩子的學習動機自然薄弱。
3.不過度保護孩子
楚恆毅醫師則建議,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下,父母應放手讓他主動探索、學習,但自己要在一旁用心觀察,並視情況給予幼兒必要的協助,才能幫助孩子養成應具備的能力。
4.自然展現最好
錯過了能力養成黃金期,雖然也可再重新學習,不過,楚恆毅醫師和傅中珮治療師皆表示,從職能訓練中固然可協助孩子建構所欠缺的能力,但真正要落實在生活中仍然存有距離,換言之,「天然ㄟ尚好」!
6.不能揠苗助長
發展遲了固然不好,但過早也不好,揠苗助長也會影響孩子能力養成是否順利的一大問題,蘇文清治療師說,能力養成有階段性,當孩子的發展「力量夠了,準備好了」,自然而然就會了!千萬不要在孩子能力還不及時,即要求他做超出能力的事,因為欲速則不達,對長遠發展可說是弊多於利。
 

根據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兒保育系副教授楊曉苓擔任研究主持人,所做的《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報告中指出,「近年來愈來愈多的研究告訴我們,嬰兒與學步兒階段在未來的發展上,不僅僅是奠定基礎的階段,其影響性可能更超過我們的想像。」
為了讓父母更清楚如何陪孩子活動,本文除提供發展里程碑外,在0〜2歲部分亦以該報告針對不同階段所提出不同指標能力為依據,請職能治療師設計親子活動並提出養成建議,希望父母能夠多陪孩子活動,順利讓孩子發揮天賦能力!

~原文刊載於2008年11月號《小天才養成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