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須知
認知發展‧好聰明-讓各項能力均衡發展
小天才養成誌 / 撰文/李藹芬 / 2013.12.16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指出生後,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會改變的歷程。雖然範圍涵蓋廣泛,但認知的起點卻都是從身邊事物開始,有一定的歷程,且每一階段的能力都是為下一階段的表現做準備。

撰文/李藹芬‧ 諮詢/馬偕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加恩‧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協會職能治療師蔡美芬‧宏恩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副組長蔡雅婷‧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黃啟泰‧ 攝影/江建勳‧ 演出/陳采甄
嬰幼兒的認知發展,是指出生後,個體在適應環境的活動中,吸收知識時的認知方式,以及解決問題時的思維能力,並隨著年齡增長而會改變的歷程。雖然範圍涵蓋廣泛,但認知的起點卻都是從身邊事物開始,有一定的歷程,且每一階段的能力都是為下一階段的表現做準備,因此,父母無需操之過急,只要順著孩子的速度、興趣走,並與其他心智發展相輔相成,相信在認知發展上一定有不錯的表現!

總論:

★生活中學本事
★幫助認知發展的玩具

認知,是指人類「如何獲得知識」的歷程。對嬰幼兒而言,就是透過各種心理活動,獲得、應用知識的歷程。而心理活動包括注意、想像、辨認、推理、判斷、記憶、知覺與理解等。想想,從懵懂無知到懂事、從簡單到複雜,從具象到抽象,這樣的認知發展會是一段怎樣的學習歷程?

皮亞傑理論記錄認知過程
說起孩子的認知發展歷程,首推由瑞士知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他花了許多年的時間觀察、記錄孩子的行為,才提出此一著名理論。以零到兩歲階段而言,是所謂的「感覺動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孩子必須透過五官感覺──多聽、多看、多摸,甚至又聞又嘗,認識他所處環境的每件事物。
但新生兒的感覺器官有如新的手機,需要使用者花上一段時間摸索了解手機的功能,同樣地,零至兩歲的孩子也必須歷經一段時間調整這些感覺,並讓這種感覺順利在腦袋中整合成為單一的空間概念與動作。因此,父母會看到這階段的孩子常會出現重複行為,這樣才能讓行為協調,並類化到更多情境中。

不要輕易剝奪經驗學習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黃倩儀舉了多數媽媽們碰過的經驗為例,孩子剛學自己進食時,小手還無法穩定的將湯匙上的粥全部送進口中,在練習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小手揮呀揮得把湯匙上的粥給飛了出去,這下可令他覺得驚訝又有趣,因為這個「意外」引起他的學習興趣,好奇心驅使他想再試試看,要如何才能成功呢?就只見他揮舞著湯匙,看如何才能把粥甩出去。一再地嘗試,終於讓他「成功」把粥甩出去,更讓他樂不可支,他知道這次不再是意外,而是練習加上思考的結果。黃倩儀副教授說,不停揮舞湯匙的孩子,其實小腦袋正在同步思考該用多大的力氣才能再發生相同結果,一旦成功,就表示他控制湯匙的力道拿捏得宜,想要順利把食物送進口中對他已不是難事。

黃倩儀副教授指出,如果媽媽為了一時的清潔問題而「剝奪」了孩子探索、嘗試的機會,少了練習,自然無法有熟練的動作,影響所及,孩子不只是無法獨立進食,日後寫字握筆也會出現問題,明明二十分鐘可寫完的作業,孩子就能拖上一個鐘頭仍無法完成。甚至探索興趣若一再被打壓,易缺少強烈的學習動機,只怕學習之路註定要跌跌撞撞。

馬偕醫院精神科心理師王加恩說,「孩子從生活經驗中產生明顯感受,特別是身體的感受,記住了這次的感覺,當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即能加以運用」。經驗會隨著行動、語言、自理等能力的提升而增加,感覺也會日趨複雜,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協會職能治療師蔡美芬指出,「父母透過觀察重要發展指標,即能感受bobo的生命個體正不斷成長,因為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思考環境及適應環境的能力,會依年紀增長而有質的增加。」

只顧練習‧不顧肚子?
除了清潔問題外,媽媽也會擔心,孩子只顧探索世界,沒有吃飽怎麼辦?的確,對大多數的媽媽來說,孩子吃飽與否很重要,但又要兼顧其探索的機會,似乎是兩難。
提供兩個方法供媽媽運用,一是先讓孩子「玩」,當他玩的興致沒那麼高時,再餵孩子吃飯;一是媽媽一邊餵,但多準備一隻湯匙給他拿著,過程中,可鼓勵他自己把食物放進口中,如「媽媽餵你一口,自己吃一口……」,媽媽也藉機觀察孩子的能力,隨時拿捏「放手」讓他自己進食的時機。

認知,涵蓋6大領域,蔡美芬治療師解釋,有物件、空間、因果關係、顏色、形狀、數學等概念,每一概念之下又包含不同項目,看起來複雜,但其實都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即可接觸到的,如「因果關係」,孩子玩一壓就會出現聲音或移動的玩具,玩個幾次,他就知道壓與出聲、移動有著因果關係,甚至按壓力道大小與聲音強弱、移動遠近也存有因果關係。當內在對概念愈清楚理解,表現在外的動作、語言則愈正確。

認知是本能‧速度有快慢
父母不用擔心要如何加強孩子的認知發展,因為認知是一種本能,當孩子喜歡把手上的東西放進嘴巴開始,他已經在主動認識這個世界;當手部活動度變大、控制力增強時,即取代嘴巴的功能,而開始以「動手」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透過豐富的感官經驗,孩子將逐步對認知領域的概念發展。
不過,即使是本能,速度快慢卻因人而異!父母要把握的大原則,就是在生活中多提供孩子動手做的活動機會,好讓本能得以正常且順利展現!

動作發展不佳影響認知
認知發展與其他心智發展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但在初期與動作發展的關係較為緊密,宏恩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副組長蔡雅婷說,「手部的精細動作差,認知表現也會差」,因為活動時需要高度注意力,若注意力差,反應自然慢半拍,調節速度慢,動作就跟著慢,當別人已經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時,反應慢孩子可能還在處理「感覺」。而這又與視覺、觸覺、聽覺的靈敏度有著因果關係,若是身體的感官體驗活動不多,就會延緩處理資訊的速度,而無法快速做出相對的動作反應。
動作發展可透過適度練習,愈練愈流暢,黃倩儀副教授說,「某一部位的動作練習愈多,所連結的大腦神經愈發達」。蔡雅婷副組長則提醒,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的動作看起來「拙拙的,不太流暢的樣子」,需要提高警覺觀察,必要時,需請職能治療師評估。
另外,一歲的孩子也喜歡模仿,媽媽怎麼做,他就怎麼做,別小看這樣的模仿動作,這是幼兒階段的主要學習方式,孩子透過眼睛觀察別人的經驗和行為習慣,以此為依據,再慢慢調整出屬於自己的行為模式,蔡雅婷副組長表示,孩子的模仿能力不佳,常做不出相似動作時,對於認知學習也會有所阻礙。

模仿‧打開學習的大門
孩子常有一些行為表現看來是那麼熟悉,如走路的樣子跟爸爸好像,或說話的神情就像媽媽,逗趣的模樣總令人莞爾。的確,這多是「模仿」而來,「模仿」讓孩子打開了學習的大門,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副教授黃啟泰表示,會模仿的動物很少,透過眼睛觀察,用自己的身體重演他人的動作,是人類特有的學習方式,他說,對出生不到48小時的嬰兒做出嘟嘴或吐舌頭的動作,他會企圖模仿大人的嘴形;但他也強調,孩子並非隨便就模仿,在模仿的背後有著複雜的心理過程,嬰兒會推敲大人是否有特殊意圖或目的,再決定模仿其動作與否。

黃啟泰副教授說,在其主持之「嬰兒認知實驗室」做過這樣的實驗,成人用兩種方式示範玩玩具的方法給一歲孩子看,一種是以「無意的動作」並發出「喔」的方式示範,一種則是「故意做」的方式,結果孩子偏好模仿「故意要做」的動作。他還舉例,拿一個經手碰觸就會發亮的玩具,但改以「額頭」碰觸玩具,亦運用兩種示範方式,一種是將手包在毯子內,一種則是手擺在桌子上,結果孩子模仿的是手擺在桌子上,用額頭碰觸玩具,因為他認為大人的手放在桌子上,卻不用手碰觸玩具,而用額頭碰觸,一定是有特別的意圖,才使得他想要模仿這新奇的動作。
黃啟泰副教授指出,身體動作的模仿亦很重要,透過身體姿勢的不斷調整,讓孩子明確感受到肌肉伸展的程度,成為一種「內在感覺」,憑藉這內在感覺可與被學習者產生「內在共鳴」,慢慢再加上語言,進而出現「社會性互動」。他表示,孩子天生有「用觀看來獲得感覺」的跨感官知覺能力,可是必須透過真實的人才能引起他的感覺,且對被模仿者必須產生「認同」,因此,孩子多喜歡模仿父母,也從不斷模仿的經驗中學習,以進入複雜的成人世界,這就是「社會學習」。過程中,孩子會自我判讀如何調整或調適,成為自身的經驗值,做為下一次的探索基礎。

抱持正確心態
孩子在好奇心驅使下,多有主動學習的特性,如何讓他持續保持高度的學習興趣,才是現代父母要努力的方向!

心態1 重視孩子的遊興與玩興
蔡美芬治療師表示,「三歲前的孩子,就在追趕跑跳碰中發展出自我能力」!充分的肢體活動,可讓他盡情探索世界,累積各種經驗,做為自身的「資料庫」。孩子想玩什麼,就看他對遊戲的興趣和參與的意願有多少,不想玩溜滑梯了,就玩盪秋千吧,只要遊興與玩興在,就有學習的空間。

心態2 不怕孩子做錯
蔡雅婷副組長表示,父母常期待孩子「最好一次就做對」,但即使孩子做不好,他也能在錯誤中學習到他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避免下次犯同樣的錯誤。若父母動輒插手幫忙,他永遠學不會解決事情的能力。

心態3 給時間練習
黃倩儀副教授表示,對一歲到一歲半的孩子而言,記憶多是短期的,唯有不斷給練習機會,讓他反覆思考並與因果關係連結,才會成為長期記憶,並成為一生的能力。但父母常常打斷孩子的活動,而無法讓能力因持續練習而內化,易讓孩子就學後,平常考試成績不錯,可是面對需要融會貫通的大範圍考試就失常。她建議,「除非孩子自己放棄」,否則父母不要干涉,好讓他在遊戲中建立完整的思考力並建立自信。

心態4母語的穩定性攸關認知發展
根據研究,母語穩定性足夠,有利孩子的認知發展,黃倩儀副教授解釋,因為思考需要語言的協助,若母語未穩定成形,貿然接受片段的第二外語(如英語)學習,將不利於幼兒思考能力的深化與發展,進而而影響認知發展。尤其大多數孩子的第二外語只在幼兒園學習,下課回家,又置身在母語環境,第二外語的學習不能連貫,這樣的學習成效勢必大打折扣,更讓認知發展受到阻礙。

心態5互動有助提升學習成效
不少孩子是靠著聽CD、看DVD進行學習,蔡美芬治療師提醒,單向學習的效果有限,對幼兒來說,必須具體的從生活中學習,加上大人陪伴與他進行互動,如討論內容,讓他表達想法,也聽聽你的想法,學習空間才會更加寬廣。黃倩儀副教授則指出,聲光媒體的媒介物會過度活化大腦特定區塊的聽覺與視覺,使得其他區塊的發展受到影響;等到孩子年紀大一點,需要靜態學習的時間較多,孩子就會受不了枯燥而喪失學習興趣,或許父母應該重視孩子天生對大自然的孺慕之情,多去戶外走走,減少對聲光媒體的依賴。

黃倩儀副教授說,父母了解一般孩子的發展進程,只要在常軌內,不妨就依著孩子的發展速度與興趣,順勢而為,耐心等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才是給他最好的禮物!

~原文刊載於2009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