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動電話(手機)與基地台健康風險管理與溝通(電磁波)
國民健康局網站 / 台大健康風險及政策評估中心 / 2013.12.16
行動電話的健康效應包括行動電話本身及行動電話發射器基地台的影響,本文獻回顧針對無線電波發射器、行動電話基地台及行動電話使用本身的健康效應進行整理回顧。
2.1 無線電波基地台的環境暴露
無線電波發射器定義包括電視、廣播的發射器、微波及行動電話基地台。這類的研究通常伴隨著居民對自己居住地區的健康、環境品質等生命財產保衛的爭議,因此備受注目,近年最常見被研究的疾病為兒童白血病,夏威夷、澳洲的學者針對無線電波基地台暴露與兒童白血病進行研究,並沒有發現顯著相關,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據顯示成人或兒童的腦瘤與居住靠近發射器有關[5,6]。
最近部分研究嘗試釐清行動電話基地台的電磁波輻射暴露是否與疲倦、睡眠障礙及頻繁的頭痛有關[7],一群法國學者針對530 名民眾(270 名男性,260 名女性進行問卷調查,依居住地100、200、300 公尺內有無基地台設置作為暴露分組,詢問18 項不特定的健康症狀抱怨頻率,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基地台會造成顯著的不特定健康症狀(Non Specific Health Symptoms) [8]。
2.2 行動電話使用健康效應
一般大眾對於行動電話使用的擔憂在於使用是否會增加腦瘤及聽神經瘤罹
病的機率,其他腫瘤如發生在頭頸部癌症、白血病也曾經被研究過。這些疾病一般而言都屬於罕見疾病,以腦瘤來說,發生機率每年為10 萬分之10-15[9],而腦膜瘤的發生率為每年10 萬分之3,其他發生在頭部的良性腫瘤,如聽神經瘤的發生率則更低。以白血病而言,發生率也很低,而且不同種類的白血病可能的致病機轉也不同。流行病學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對這些罕見的惡性腫瘤都上所知甚少,其他可能造成或其他的干擾因子都可能造成疾病,但是目前之事無法解釋。以白血病而言,其他因子貢獻可能也很大,但是種類仍然很少,包括化療、苯的暴露、抽煙以及孩童時期可能造成染色體異常的各種因素[10]。
在瑞典所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並沒有發現行動電話使用與腦瘤、聽神經瘤的關係[11-13],另外一個在美國所進行的醫院病例對照研究,顯示行動電話使用時間與使用慣用邊與腦瘤、聽神經瘤之間並無顯著關係[14]。 在美國[15,16]及丹麥[17]所進行的世代研究,針對行動電話使用與癌症發生進行分析,都沒有發現特定癌症的死亡率與行動電話使用頻率的關係。
除了癌症之外,也有幾個研究以行動電話使用者自述不適症狀為主,常見症狀包括使用耳有溫熱現象、頭痛、嗜睡、疲勞等[18,19],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有這些症狀的行動電話使用者會視情況自行改變行動電話使用方式,包括減少行動電話使用時間、常常替換慣用接聽耳等等。
3.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行動電話電磁波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電磁波計畫(WHO EMF Project)[20],曾於2002 年針對電磁波的健康風險出版專書[21],對電磁波的健康風險溝通及政策等議題,提出具體建議。最近並應用「預警架構」(Precautionary Framework)提出風險評估、管理及溝通的整合模式,目前正接受各國建議修訂此一架構,並擬召開會議,希望能協助各國政府,分析其問題背後特殊的文化及社會脈絡,並擴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研擬適合各國國情之健康風險管理及溝通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的電磁波小組,曾以行動電話為案例,在健康風險訊息不確定的狀況下,以其目前正在修訂的預警架構六大階段做分析及討論[22],以下簡述其六階段的主要分析內容及建議。
3.1 問題脈絡 (Health issue in context)
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的暴露,是近十年來新興的健康問題,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如汽車或電視等各種新發明,從未有類似行動通訊科技般,在如此短期間內席捲全球,也因此目前並無確切的實驗室或流行病學證據,支持微波電磁場的長期健康危害,連IARC 都還未對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危害進行分類。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暴露可分信號基地台及行動電話討論。幾乎所有人口目前多少都受到行動電話基地台長期、低劑量的暴露;而行動電話的暴露則是高劑量、短期、間歇性的暴露。根據目前的初步研究證據,微波電磁場的健康危害來自基地台暴露的可能性較小,來自行動電話暴露(特別是對腦)的危險性較高,尤其是腦部還在發育狀態的兒童,較諸成人需更周全的保護。不過和科學的風險評估正好相反的是,幾乎在所有文化社會中,民眾對行動電話健康危害的疑慮,都來自基地台,而非行動電話。民眾與專家的風險認知存在差異,其實是可理解的,因為基地台的暴露是非自主的,民眾對基地台的設置不但缺乏控制,也並未直接受益,但是使用行動電話卻是自願的。
3.2 風險分析 (Risks evaluation)
由於目前缺乏量性風險評估的證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風險的質性評估是:行動電話對腦部癌症或心智發展所導致的危害機率可能很小,但是不容忽視;如果行動電話的健康危害確實存在,因為暴露人口眾多,對全球疾病負擔將有巨大的影響;基地台的健康危害可能遠低於行動電話。
3.3 選項 (Option generation)
世界衛生組織電磁波小組,目前討論出下列幾項處理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危害的選項,在目前缺乏確切科學證據的支持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選項主要是低社會成本,或是零社會成本的介入方式。
i. 什麼都不做
由於目前並無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危害的證據,各國政府可選擇按兵不動,不採取任何正式行動。不過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幾年使用行動電話的民眾人數將繼續成長,使用時間也可能增加,而基地台暴露也會隨之增加。
ii. 進行研究
各國政府應資助及鼓勵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健康相關研究,以降低科學不確定性。
iii. 溝通
有關行動電話暴露,相關單位應提供各廠牌行動電話的暴露量,以及如何降低暴露量的方法,供所有行動電話使用者參考;鼓勵使用行動電話免持聽筒,讓免持聽筒的使用更加方便(如發展藍芽科技),要求行動電話販售同時配備免持聽筒,並設法透過市場行銷,讓免持聽筒成為年輕族群時尚生活的必要配件;禁止針對幼兒行銷及廣告行動電話。至於基地台暴露,政府可考慮禁止在人口稠密處、學校及醫院架設基地台,不過此舉可能導致通訊品質降低,或行動電話公司反以增加其他基地台的訊號強度因應。另一個可行的方法則是,由全民共同分擔設立基地台的風險,例如每七至十年輪替遷移基地台,並保障在原基地台周邊800 公尺內,不再設立基地台。
iv. 制訂暴露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制訂暴露標準時,應考量一般公認的標準,也支持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Protection, ICNIPR)目前所訂定的暴露標準。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於1998 年所公佈的 「時變電場、磁場、與電磁場暴露限制準則」[22],範圍涵蓋300 GHz 以下的電磁頻譜,總和各種實驗室資料、流行病學及健康效應報告後,以「能引發已知最輕微的生理反應的電磁場準位」為極限,將安全係數訂於五,並個別針對頭部、頸部、及軀幹所能接受的電磁場暴露進行建議,以避免健康效應。
3.4 決策 (option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警架構,政府決策的重要考量是成本,包括整體的社會成本,行動電話業者的成本,消費者的個人成本,以及納稅人的成本等。由於目前並無確切的健康危害證據,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決策單位採行低成本的介入方式;但是因為行動電話健康風險的影響人數眾多,因此若存在低成本的介入方案,政府都應設法採行;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行動電話的普及為整體社會帶來極大的方便與利益,任何阻礙行動通訊發展的決策,都會遭受阻力。由於目前幾個降低行動電話暴露量的方案,成本都不高,可能是最可行的方式,政府可鼓勵行動電話生產商,設計及生產更安全的行動電話。
3.5 行動 (Action implementation)
各國政府可依其國情,採取不同行動,但是在當前階段,較可行的方式應是強調自願、鼓勵及合作的方式,而非立法強制執行。然而由英國的經驗看來,單由政府「建議」其實效果不彰,英國國內的行動電話業者仍然針對幼兒推銷行動電話,在市場上也很難看到相關單位建議的行動電話輻射量標示。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醒各國政府,行動通訊業者因為採行預警原則而降低行動電話及基地台暴露的實際行動,不應在日後被當成法庭上的責任證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政府,在採取必要行動時,擴大相關利益團體的參與,包括政府相關單位、學術界、公民團體、學校、房地產業、行動電話通訊業者,及生產行動電話的廠商等。
3.6 評估 (Action evaluation)
由於行動通訊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學研究可能也會有新發現,因此各國政府應隨時評估其各項政策是否合乎時宜。
無線電波發射器定義包括電視、廣播的發射器、微波及行動電話基地台。這類的研究通常伴隨著居民對自己居住地區的健康、環境品質等生命財產保衛的爭議,因此備受注目,近年最常見被研究的疾病為兒童白血病,夏威夷、澳洲的學者針對無線電波基地台暴露與兒童白血病進行研究,並沒有發現顯著相關,目前也沒有研究證據顯示成人或兒童的腦瘤與居住靠近發射器有關[5,6]。
最近部分研究嘗試釐清行動電話基地台的電磁波輻射暴露是否與疲倦、睡眠障礙及頻繁的頭痛有關[7],一群法國學者針對530 名民眾(270 名男性,260 名女性進行問卷調查,依居住地100、200、300 公尺內有無基地台設置作為暴露分組,詢問18 項不特定的健康症狀抱怨頻率,目前並無證據顯示基地台會造成顯著的不特定健康症狀(Non Specific Health Symptoms) [8]。
2.2 行動電話使用健康效應
一般大眾對於行動電話使用的擔憂在於使用是否會增加腦瘤及聽神經瘤罹
病的機率,其他腫瘤如發生在頭頸部癌症、白血病也曾經被研究過。這些疾病一般而言都屬於罕見疾病,以腦瘤來說,發生機率每年為10 萬分之10-15[9],而腦膜瘤的發生率為每年10 萬分之3,其他發生在頭部的良性腫瘤,如聽神經瘤的發生率則更低。以白血病而言,發生率也很低,而且不同種類的白血病可能的致病機轉也不同。流行病學研究最大的挑戰,在於對這些罕見的惡性腫瘤都上所知甚少,其他可能造成或其他的干擾因子都可能造成疾病,但是目前之事無法解釋。以白血病而言,其他因子貢獻可能也很大,但是種類仍然很少,包括化療、苯的暴露、抽煙以及孩童時期可能造成染色體異常的各種因素[10]。
在瑞典所進行的病例對照研究,並沒有發現行動電話使用與腦瘤、聽神經瘤的關係[11-13],另外一個在美國所進行的醫院病例對照研究,顯示行動電話使用時間與使用慣用邊與腦瘤、聽神經瘤之間並無顯著關係[14]。 在美國[15,16]及丹麥[17]所進行的世代研究,針對行動電話使用與癌症發生進行分析,都沒有發現特定癌症的死亡率與行動電話使用頻率的關係。
除了癌症之外,也有幾個研究以行動電話使用者自述不適症狀為主,常見症狀包括使用耳有溫熱現象、頭痛、嗜睡、疲勞等[18,19],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有這些症狀的行動電話使用者會視情況自行改變行動電話使用方式,包括減少行動電話使用時間、常常替換慣用接聽耳等等。
3. 世界衛生組織對於行動電話電磁波的建議
世界衛生組織電磁波計畫(WHO EMF Project)[20],曾於2002 年針對電磁波的健康風險出版專書[21],對電磁波的健康風險溝通及政策等議題,提出具體建議。最近並應用「預警架構」(Precautionary Framework)提出風險評估、管理及溝通的整合模式,目前正接受各國建議修訂此一架構,並擬召開會議,希望能協助各國政府,分析其問題背後特殊的文化及社會脈絡,並擴大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研擬適合各國國情之健康風險管理及溝通策略。
世界衛生組織的電磁波小組,曾以行動電話為案例,在健康風險訊息不確定的狀況下,以其目前正在修訂的預警架構六大階段做分析及討論[22],以下簡述其六階段的主要分析內容及建議。
3.1 問題脈絡 (Health issue in context)
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的暴露,是近十年來新興的健康問題,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如汽車或電視等各種新發明,從未有類似行動通訊科技般,在如此短期間內席捲全球,也因此目前並無確切的實驗室或流行病學證據,支持微波電磁場的長期健康危害,連IARC 都還未對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危害進行分類。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暴露可分信號基地台及行動電話討論。幾乎所有人口目前多少都受到行動電話基地台長期、低劑量的暴露;而行動電話的暴露則是高劑量、短期、間歇性的暴露。根據目前的初步研究證據,微波電磁場的健康危害來自基地台暴露的可能性較小,來自行動電話暴露(特別是對腦)的危險性較高,尤其是腦部還在發育狀態的兒童,較諸成人需更周全的保護。不過和科學的風險評估正好相反的是,幾乎在所有文化社會中,民眾對行動電話健康危害的疑慮,都來自基地台,而非行動電話。民眾與專家的風險認知存在差異,其實是可理解的,因為基地台的暴露是非自主的,民眾對基地台的設置不但缺乏控制,也並未直接受益,但是使用行動電話卻是自願的。
3.2 風險分析 (Risks evaluation)
由於目前缺乏量性風險評估的證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對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風險的質性評估是:行動電話對腦部癌症或心智發展所導致的危害機率可能很小,但是不容忽視;如果行動電話的健康危害確實存在,因為暴露人口眾多,對全球疾病負擔將有巨大的影響;基地台的健康危害可能遠低於行動電話。
3.3 選項 (Option generation)
世界衛生組織電磁波小組,目前討論出下列幾項處理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危害的選項,在目前缺乏確切科學證據的支持下,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選項主要是低社會成本,或是零社會成本的介入方式。
i. 什麼都不做
由於目前並無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健康危害的證據,各國政府可選擇按兵不動,不採取任何正式行動。不過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幾年使用行動電話的民眾人數將繼續成長,使用時間也可能增加,而基地台暴露也會隨之增加。
ii. 進行研究
各國政府應資助及鼓勵行動電話微波電磁場的健康相關研究,以降低科學不確定性。
iii. 溝通
有關行動電話暴露,相關單位應提供各廠牌行動電話的暴露量,以及如何降低暴露量的方法,供所有行動電話使用者參考;鼓勵使用行動電話免持聽筒,讓免持聽筒的使用更加方便(如發展藍芽科技),要求行動電話販售同時配備免持聽筒,並設法透過市場行銷,讓免持聽筒成為年輕族群時尚生活的必要配件;禁止針對幼兒行銷及廣告行動電話。至於基地台暴露,政府可考慮禁止在人口稠密處、學校及醫院架設基地台,不過此舉可能導致通訊品質降低,或行動電話公司反以增加其他基地台的訊號強度因應。另一個可行的方法則是,由全民共同分擔設立基地台的風險,例如每七至十年輪替遷移基地台,並保障在原基地台周邊800 公尺內,不再設立基地台。
iv. 制訂暴露標準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制訂暴露標準時,應考量一般公認的標準,也支持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Protection, ICNIPR)目前所訂定的暴露標準。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於1998 年所公佈的 「時變電場、磁場、與電磁場暴露限制準則」[22],範圍涵蓋300 GHz 以下的電磁頻譜,總和各種實驗室資料、流行病學及健康效應報告後,以「能引發已知最輕微的生理反應的電磁場準位」為極限,將安全係數訂於五,並個別針對頭部、頸部、及軀幹所能接受的電磁場暴露進行建議,以避免健康效應。
3.4 決策 (option assessment and selection)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警架構,政府決策的重要考量是成本,包括整體的社會成本,行動電話業者的成本,消費者的個人成本,以及納稅人的成本等。由於目前並無確切的健康危害證據,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決策單位採行低成本的介入方式;但是因為行動電話健康風險的影響人數眾多,因此若存在低成本的介入方案,政府都應設法採行;此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行動電話的普及為整體社會帶來極大的方便與利益,任何阻礙行動通訊發展的決策,都會遭受阻力。由於目前幾個降低行動電話暴露量的方案,成本都不高,可能是最可行的方式,政府可鼓勵行動電話生產商,設計及生產更安全的行動電話。
3.5 行動 (Action implementation)
各國政府可依其國情,採取不同行動,但是在當前階段,較可行的方式應是強調自願、鼓勵及合作的方式,而非立法強制執行。然而由英國的經驗看來,單由政府「建議」其實效果不彰,英國國內的行動電話業者仍然針對幼兒推銷行動電話,在市場上也很難看到相關單位建議的行動電話輻射量標示。此外,世界衛生組織特別提醒各國政府,行動通訊業者因為採行預警原則而降低行動電話及基地台暴露的實際行動,不應在日後被當成法庭上的責任證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各國政府,在採取必要行動時,擴大相關利益團體的參與,包括政府相關單位、學術界、公民團體、學校、房地產業、行動電話通訊業者,及生產行動電話的廠商等。
3.6 評估 (Action evaluation)
由於行動通訊的發展日新月異,科學研究可能也會有新發現,因此各國政府應隨時評估其各項政策是否合乎時宜。


-
優惠價 NT$690
-
優惠價 NT$390
-
優惠價 NT$490
-
優惠價 NT$948
-
優惠價 NT$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