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須知
當寶寶踏出第一步
媽媽寶寶雜誌 / 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奉季光 / 2013.12.16
~邁開大步‧體驗新世界 當寶寶試著踏出第一步,爸媽往往既期待又緊張,其實走路是一種自然發展,更是寶寶進入另一個成長階段的象徵。在學習過程中,寶寶可能因為發育尚未完全,會出現有重心不穩的現象,但只要寶寶有持續進步,爸媽就不需要太過擔心從實戰篇、營養篇及工具篇,為新手父母一一解答。

時機篇
走路是一種漸進過程
寶寶從出生以後,隨著生理構造不斷成長,肢體的運動能力也開始慢慢地發展,像是翻身、坐、爬、站、走路等。這些不同階段的肢體動作發展,必須依靠腦部與肌肉之間的協調能力,以及不斷地反覆練習,才能夠逐漸成熟,然後獨立完成。
學走路是一種很自然的發展過程,台北榮民總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奉季光表示,每個寶寶開始學走路的時間都不相同,甚至可能出現滿大的差距,必須視自身的發展狀況而定;因此,學走路並沒有所謂最適當的時機,而是一段漸進過程,只要寶寶到達學走路的發展階段,就會慢慢開始學走路。財團法人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物理治療師陳子敬指出,一般在臨床上的診斷,只要寶寶在1歲6個月之前能獨立走路,都屬於正常的範圍,爸媽不需要太過擔心。

Mommy’s Question
提早學走路到底好不好?
一般來說,寶寶在11~14個月大左右會開始學走路,但畢竟每個寶寶的發展進程不同,如果在11個月大以前就有學走路的意願,其實也不會有太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還沒有到達學走路的月齡,且本身也缺乏意願,反倒是爸媽比較急迫地希望寶寶學走路,進而開始訓練,這對寶寶的肢體發育反而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

姿勢篇
走路姿勢易偏內八字

寶寶在學走路的時候,由於下肢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出現不正確的走路姿勢,但大多數都屬於正常的現象,只要隨著寶寶逐漸成長,大多會慢慢自行調整,恢復正常的走路姿勢。
寶寶學會走路以後,偏內八字的姿勢可說是最為常見,這是因為寶寶尚未出生前,在母體內受到子宮有限空間的限制,逐漸成長的身軀沒有辦法完全伸張,而呈現雙手抱胸、頭部彎曲、臀部與膝蓋彎曲、兩腿向內微縮的姿勢;因此,寶寶剛出生時,大多會有小腿向內彎的現象,且在人體發育初期,大腿骨會偏向內旋,導致寶寶的兩腿與膝關節向外遠離,形成「O型腿」,也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膝內翻」。
寶寶O型腿的情形,在開始學站或學走路時,會變得更加明顯,但隨後就會漸漸好轉,自行調整回來,並不會造成特別影響。此外,有些寶寶的O型腿比較嚴重,再加上合併有小腿骨內旋的現象,雖然平時坐著或躺著看不太出來,但只要一走路也會相當明顯。幾乎有O型腿的寶寶,2歲半以前就會回復正常,若寶寶的O型腿超過3歲仍未改善,就需要請醫師診斷是否有其他問題,並且做長期的追蹤。

其他常見的不良姿勢
除了偏內八字的走路姿勢外,有些寶寶在學走路時,也可能出現腳板重心偏內而向外翹起的現象,這是由於寶寶的筋很柔軟,且還不會完全控制腳板的肌肉,所以會施力在腳板內側,造成外側有些翹起,爸媽並不需要過於擔心。
另外,有的寶寶還會有一腳偏外八字、一腳正常的情形,導致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重心相當不穩,看起來很奇怪。其實,這大多也是寶寶初學走路時會有的現象,慢慢就會調整回來,但若有外八且伴隨拖行或跛行,則仍須注意是否有其他先天的問題。

跌倒是正常現象
有些寶寶學走路時,經常會出現跌倒的現象,讓爸媽十分擔心。事實上,在剛開始學走路的過程中,寶寶的平衡感及肌肉運動協調能力還沒有發育完成,容易重心不穩導致跌倒,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爸媽在平時可以多觀察寶寶跌倒的情形是否有改善,或是跌倒次數是否有減少,只要寶寶持續在進步,就不用太過緊張。

Mommy’s Question
寶寶走路歪歪倒倒有關係嗎?
寶寶剛開始學走路,重心勢必會不穩,必須經由練習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平衡,因此,只要寶寶的步伐不會歪斜到失去方向,導致沒辦法到達目的地,爸媽就不用太過於擔心。由於每個寶寶學走路所需要的時間都不一樣,若寶寶進步比較緩慢,爸媽不用過於急躁,也不需要跟其他同年齡的寶寶做比較,否則,反而可能造成寶寶的壓力,影響學習狀況。


異常篇
腿部發育異常須注意
O型腿大多屬於生理性的表現,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自然調整,但仍有小部分的寶寶是因為腿部發育異常所導致,必須接受治療。
一般來說,大部分寶寶在2歲半以前有O型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不過爸媽若發現這種現象持續到2歲半以上,或是發現伴隨有其他不正常的症狀,例如:寶寶學走路時,膝蓋部位的穩定性不佳、走路時會有疼痛的感覺等,就應該儘早找小兒科醫師或家庭醫師諮詢,以便早期找出異常的原因,必要時還須轉診到小兒骨科,做更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
另外,一些病理性的原因,像是早產兒、家族遺傳疾病、細菌或病毒感染、外傷等,也會影響寶寶的腿部發育。

從腿部外觀進行觀察
寶寶在學走路時,爸媽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觀察原則,來檢測寶寶腿部發展是否可能有異常的現象。其中最基本的是,觀察寶寶的雙腳(整個下肢)外觀有沒有異常,像是單側肥大、大小肢、長短腳等,若是發現寶寶雙腿皮膚的紋路,有出現不對稱的情形,也可能是長短腳的一種表現;此外,爸媽還可以多注意寶寶在走路時,髖關節張開是不是有困難或發出聲響,如果有這種情形,也可能是有先天性的問題(如:先天性髖關節脫臼)。

相關檢查與治療
當爸媽發現寶寶腿部發育可能有異狀而就醫時,醫師通常會先進行關節活動度、兩腿是否對稱等檢查;如果有需要還須接受X光檢查,觀察膝關節、髖關節等的發育狀況,確認是否有異常或不對稱的情形。
若寶寶經由檢查,發現腿部發育出現異常現象,必須接受治療時,醫師會根據寶寶的骨骼異常程度以及年齡,來決定最適當的治療方式。一般來說,治療方式包括有藥物治療、穿戴矯正支架、開刀矯正,其中需要進行開刀矯正的情形,大多是因為疾病引起的發育異常問題,並不常見。

扁平足大多不需擔心
扁平足是指足部在站立時,內側腳弓消失的情形。寶寶出生後因為雙腳脂肪較多,且韌帶鬆弛,幾乎都會有扁平足的感覺,尤其到了學走路的階段,看起來更為明顯;不過,大多數寶寶長大後腳弓就會自然出現,不需要特別治療。因此,建議爸媽不妨先觀察,如果寶寶2歲大以後還有扁平足的感覺,再帶寶寶到小兒科或小兒骨科進行檢查即可。

Mommy’s Question
寶寶不敢往前邁步該怎麼辦?
對寶寶來說,學走路是一段新的發展歷程,為了讓寶寶能勇敢地試著往前走,爸媽應該多給予寶寶鼓勵。建議您,當寶寶害怕踏出腳步時,您可以用溫和且帶著微笑的口吻告訴寶寶「加油,你可以做得到」、「媽媽在這裡等著你」,讓寶寶更有意願往前走;而當寶寶走到目的地時,爸媽也可以抱抱他或為他拍拍手,讓寶寶更有信心。


協助篇
協助寶寶學走路的3要訣
寶寶學走路時,必須經過多次的反覆練習,因此,爸媽可以運用一些小方法,協助寶寶學習。
要訣1
剛開始學走路的時候,寶寶很容易重心不穩,此時爸媽可以扶住寶寶的腋窩,讓寶寶的雙腳踏在爸媽的腳背上,跟著爸媽一起走路;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則可讓寶寶的雙腳踏在地上,由爸媽扶著他慢慢向前走,增加練習的機會與次數。
要訣2
充分利用家中比較低矮的家具擺設,像是沙發、床、椅子等,讓寶寶扶著慢慢移動身體,做為練習走路的基礎。另外,透過這種手腳和身體的挪動配合,可訓練寶寶的平衡感,對於學習走路也會有所助益。
要訣3
當寶寶能試著自己走路時,爸媽可以運用聲音或具有吸引力的物品,引導寶寶向前走,訓練穩定度與平衡感。此外,爸媽也可以站在隔寶寶幾步遠的距離,張開手臂以歡迎的形式迎接,引導寶寶向自己這邊走來。

安全措施不能少
剛開始學走路的寶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四處探索新事物,因此,如果稍微不留意,寶寶很容易出現碰撞、跌倒或滑倒等情形,導致受傷。為了讓寶寶能有一個更安全的學習空間,若家中有正在學走路的寶寶(甚至從寶寶會爬行開始),爸媽就應該檢視家中環境,注意以下幾個重點,做好安全措施,將發生意外的機率降至最低。
1.收拾地板
儘量維持地板的乾淨整齊,將一些電線、雜物收拾好,以免寶寶不小心被絆倒,或是踩到尖銳的物品。
2.注意銳角
檢查家中擺設是否有尖銳處或稜角,如果有這類的擺設,可以先暫時收起來,若是沒有辦法收起來,則可以在尖銳處或稜角加裝軟墊。
3.鋪設軟墊
家中地板如果是比較光滑的材質,可以加裝地墊或軟墊,以防止寶寶在學走路的過程中不慎摔傷。
4.地板平整
寶寶在學走路時,若家中地板不夠平穩,很可能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因此,爸媽應該檢查地板是否有高低不平的情形。
5.避開易碎物
將容易碎裂或損壞的貴重物品收起來,以免寶寶受到吸引,不小心碰撞而受傷,或是損壞家中擺設。
6.列出救援電話
將緊急救援的電話號碼貼在明顯處或電話機旁,以便寶寶不幸發生緊急狀況時,可以立刻尋求協助。

Mommy’s Question
寶寶學走路時需要穿鞋嗎?
對人類來說,走路可視為一種本能,是很自然的一種發展;不過,寶寶在學走路時,反覆練習與適當的刺激,仍然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這些大量累積的知覺經驗,可促進寶寶運動功能的發展,有助於走路的學習。因此,建議爸媽可讓寶寶赤著腳學走路,並在不同的地面上練習,如草地、沙地,增加寶寶腳部的觸覺刺激,幫助他們踏出穩健的第一步。

 
~原文刊載於2007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