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須知
生活中學本事
小天才養成誌 / 文/李藹芬 / 2013.12.16
孩子三歲前,最好的學習教室就是「日常生活」!只要父母願意讓bobo親身感受,很多事都會讓他覺得新鮮有趣,甚至在與父母頻繁的互動中,激發出令人驚豔的火花!教養專家游乾桂曾說過,「父母陪著孩子玩,宛如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生活」,此刻就好好享受第二次童年吧!

孩子三歲前,最好的學習教室就是「日常生活」!只要父母願意讓bobo親身感受,很多事都會讓他覺得新鮮有趣,甚至在與父母頻繁的互動中,激發出令人驚豔的火花!教養專家游乾桂曾說過,「父母陪著孩子玩,宛如讓自己再過一次童年生活」,此刻就好好享受第二次童年吧!

究竟要讓幼兒學什麼?父母大概各有不同的想法,實際上,生活就是幼兒最佳的學習殿堂,日常生活的大小事,不管家裡或戶外,都有值得他學習的「本事」,而他也充滿高度學習興趣。不過,提醒愛子心切的父母,幼兒學習本來是件快樂的事,千萬不要因為操之過急,而澆熄了孩子的熱情!

配音‧過與不及間的拿捏
雖然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具體的動作之外,適時加上語言說明亦是不可或缺的,但王加恩心理師分享了一個臨床案例,說明在過與不及間,需要謹慎拿捏。
波波的父母都是博士,阿嬤也是老師,對孩子的教養自然不會掉以輕心。媽媽會把握每個機會進行教育,如看到房子,媽媽就會對波波說:「你要說『房子』」;可是一歲八個月的波波卻看也不看一眼,更不會跟著說「房子」,甚至只要聽到媽媽一開口說話就跑掉。老師退休的阿嬤也讓波波充滿壓力,常常對他說「你要跟╳╳╳一樣努力」。波波年紀雖小,卻已備感壓力,一不如意,就朝牆壁大力撞頭,幾次下來,心疼孩子的媽媽覺得不妥,主動帶著波波求助心智科醫師。
負責評估的王加恩心理師進行評估時,先讓波波自己玩積木房子,她則坐在一旁靜靜觀察,她看到波波東摸摸、西瞧瞧,手沿著積木塊摸到尖尖的屋頂,摸了一下,又摸了第二下,王加恩心理師察覺波波對尖尖的屋頂頗感興趣,於是問了一句「尖尖的在哪裡?」讓他指認位置,波波爽快的指出正確位置,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打開了波波的心防,就在你來我往的問答中,完成了評估。末了,波波跟王加恩心理師說了一句「我們家的玩具都好難!」

過度給予造成壓力
波波沒問題,問題在媽媽「過度給予」的教養態度,給了太多的「配音」、給了不是波波感到有趣的玩具、給了太多期待,這些都讓波波覺得很煩而以「不予理會」的態度面對。
王加恩心理師說,令孩子充滿興趣的事物,他學起來才有意思,但什麼才是孩子要的呢?她說,這就需要父母費心「觀察」,讓他從有興趣的事物開始,由他主導,等到玩出興致時,再適時把你想給孩子的慢慢加進去。
親子互動,需要鋪陳,避免單刀直入,這樣才不會讓孩子拒絕你,而你也贏得孩子的心!

《教養好好玩》作者彭菊仙原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在老二兩歲半時決定離開職場,回家做專職媽媽,然後又生了老三,她戲稱三個兒子(翔翔、凱凱、鈞鈞)是「三隻小豬」。在與三隻小豬互動的過程中,她體驗到孩子的個性差異、喜好不同,所以,父母應適性而教,「每個孩子應有如形狀互有差異的手工餅乾,而非一模一樣的機器餅乾。」她說,父母有如導遊,孩子則有如客人,只不過是來自外星球的客人,需要耐心對待,並認真的走進他的世界,這就是「教養」。彭菊仙覺得孩子完全新奇的想法,不僅讓她大開眼界,也為自己找到重新學習的力量。她說,「不論孩子的長項是什麼,只要給時間,給空間,給素材,就能醞釀出火花。」本文將分享她在不同情境中與孩子的互動點滴,只要爸媽願意,也能體會到教養的樂趣。

家中篇 日常物品就是好素材

素素一直深信「家中即教室」,於是買了很多有益智玩具回家給兒子柏霖玩,可是她總覺得柏霖好像不捧場,每樣玩具玩不了多久,就擱到一邊。先生只要一埋怨她買太多了,素素就會回他「小妤媽媽說這個玩具很棒,對孩子的╳╳很有幫助,你要了解的話就不會這樣說……」幾次以後,先生不再提此話題,但柏霖依舊對琳瑯滿目的玩具感到意興闌珊。

當柏霖一歲多正努力學說話時,素素積極的買各式認知卡帶著柏霖認識物品,剛開始,柏霖還很喜歡坐在媽媽的腿上,用不清楚的聲調跟著素素念,但幾次後,素素發現柏霖的興趣愈來愈低,坐不了多久就開始扭動身軀,一副急著想離開的樣子。本來素素會強迫柏霖「乖乖坐好」,繼續玩認知卡,只是才認兩張,柏霖就放聲大哭,先生不忍孩子哭太久,就從書房出來一把抱走柏霖,哄了哄他,帶他進書房玩,隨手拿了很久不用的鍵盤讓柏霖坐在地上玩,自己則繼續上網。
大概十來分鐘後,素素因為聽不到柏霖的聲音,就去書房一探究竟,先生依舊在上網,不過,柏霖正聚精會神的用兩隻小手在鍵盤上面敲呀敲,有時候用這個指頭,有時候又用另一個指頭,因為鍵盤老舊,有的鍵按下去不會立刻彈起來,柏霖就一直按到鍵跳起來為止,她估算柏霖這麼玩約十來分鐘了,立刻驚覺家中那麼多玩具,竟然沒有一樣能像這個老鍵盤讓柏霖玩這麼久,素素意識到柏霖有興趣的應該不是那些她認為極富教育意義的玩具。
之後,素素盡量利用家中即有的物品進行「教學」,不光是告訴他名稱,也告訴他可以怎麼用,如「冰箱放很多吃的東西」、「要吃東西,先打開冰箱門」……
至於不具危險性的物品則成了柏霖現成的玩具,很快地,素素驚訝兒子的表現,光在語彙上的數量,增加的速度好像比之前用認知卡來得有效果;而常玩那個老鍵盤最大的成果,就是柏霖已經能依照素素念的數字指出正確位置,也可指認幾個他常按的字母鍵;請他幫忙拿衛生紙、水果、餅乾,都能正確從擺放的位置拿給素素;素素摺衣服時,柏霖還能幫忙把自己的小衣、小褲、小襪從衣服堆挑出來分開擺好,然後學起媽媽摺衣服的樣子……
素素充滿成就感地跟先生說起柏霖的表現,先生笑她「柏霖替我們省錢,早知道就不用買那麼多玩具了。」

專家說
王加恩心理師表示:孩子有興趣的東西,就是最佳的學習素材,有時只是家中的鍋碗瓢盆,都能讓他玩上好久。對零到兩歲處在感覺動作期的孩子而言,必須透過動作加視覺及簡化的語言,才能讓他理解及學習。因此,實物與實際動手作的經驗中,是此階段幼兒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件。
認知概念涵蓋廣泛,但都可利用家中日常物品和例行事項, 王加恩心理師舉例:
1. 換穿衣物時,可說「這件上衣是藍色的」、「紅紅的褲子好漂亮」,可隨機教育認識衣服上的顏色。並可藉由買不同顏色的衣服,讓他認識多一點的顏色。
2. 如要喝「ㄋㄟ ㄋㄟ」時,可請他去拿「奶瓶」;要「喝水」,請他拿「杯子」;「穿上那件紅色的外套再去公園玩」,看他是否能把你講的指令與物品做正確連結。
3. 買不同顏色的襪子,可依顏色不同玩分類遊戲;或把積木打散,依形狀分類。
4. 吃餅乾時,可認不同形狀的餅乾;或故意折成一塊大一塊小(需有明顯差異),問孩子「哪一塊比較大?」「你要吃哪一塊?」隨著視覺能力提升,可逐漸縮短差距(相比時,要用屬性相同的物品)。
5. 「聽完這個故事,你就要睡覺了」、「天亮了,要起床了」讓孩子了解因果關係,培養他計畫事情的能力。
王加恩心理師提醒,在互動過程,父母應觀察孩子會或不會,如果不會,可降低難度,協助他再練習,讓聲音變得更有趣(可學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說話聲音),能加強孩子的學習動機。

達人經驗分享
「很多媽媽把廚房當禁地,不讓孩子進廚房,也不准孩子碰,每次當媽媽準備餐點時,就讓孩子在客廳看DVD,但媽媽邊做菜,邊擔心孩子是不是安全……」但歷經三個孩子的育兒歷程,彭菊仙了解「廚房」吸引幼兒的重點在於「探險」──抽屜裡的瓶瓶罐罐、鍋碗瓢盆,特別是那些愈是不准碰的,愈好玩。於是她清出一個與孩子身高相符的抽屜,放進一些不易碎的物品,如免洗餐具、塑膠袋等,跟正值學步期的鈞鈞約定「這是專屬你的抽屜」,之後,鈞鈞進廚房,乖乖的只打開這個特許的抽屜,把裡面的東西翻出來玩。當然,彭菊仙會注意鈞鈞坐的位置是否遠離火源。
另外,她也發現小孩喜歡玩「動手」的工作,所以,會提供四季豆、豆芽的菜讓孩子「玩」,就是折斷,之後再拿去炒菜,孩子知道這道菜有自己的幫忙,吃起菜來覺得更好吃。麵條也是彭菊仙最常讓孩子玩的素材之一,她煮麵時,順手拿一些麵條讓孩子折斷,只見他們總折到無法再折時才收手,然後大喊「媽媽,我做好了!」同時間,彭菊仙的麵也煮好了。她說,這些大人看來單調無趣的工作,卻是孩子眼中的好玩意兒,價值遠遠勝過市售精美玩具!
這幾年玩下來的經驗,老大翔翔在小學二年級時就會自己煎蛋,還成立了「蛋蛋點心屋餐廳」呢!誰說孩子不能進廚房?

公園篇 最喜歡的地方最好玩

怕黑、怕中暑、怕蟲咬的思穎很不喜歡待在戶外,當了媽媽以後,也不太喜歡帶女兒珊珊到公園玩,最多就讓珊珊在大廈樓下的遊戲區坐坐蹺蹺板、跑一跑。可能是很少出去玩,偶爾讓她多走一點路,就要人抱,還好珊珊不重,思穎也不以為意。
有一次,在老友熱情邀請下,思穎帶著小珊與老友一起回台南老家玩。老友的親戚很多,眾人約一約就到自家果園烤肉。果園的地面高低不平,思穎走來都覺得吃力,卻看著一群孩子跑來跑去,彷彿走在平地般地自在,至於珊珊,更是走幾步就一副快跌倒的樣子,想跟其他小朋友玩,又跟不上腳步,只能拉著媽媽的衣服眼巴巴的望著他們。思穎指著一個小女孩問年紀,沒想到跟珊珊差不多年紀,都是快兩歲的小女孩,表現卻有明顯差異,珊珊吃不多又吃得慢,那個小女孩食欲很好,什麼都吃,速度比珊珊快多了;兩人都被蚊子叮了個包,小女孩無所謂繼續玩,珊珊卻一直鬧。
這時有個人高馬大的叔叔一時興起,說要把小朋友抱高高摘柳丁,一群孩子馬上在叔叔身邊排隊,思穎要珊珊一起排隊,珊珊卻鬧著要叔叔先抱她,人家見她是訪客,為避免尷尬,就對其他小朋友說「珊珊是客人,我們讓客人先玩,好不好?」小朋友說「好」!因前後輪了幾次,摘下不少顆柳丁,有小孩問:「這裡有多少顆呀?」然後就有一個阿姨帶著小朋友數柳丁,因為孩子年紀有差異,所以,數數的聲音從開始的高分貝愈變愈低,但最後還是數完了,也讓每位小朋友各拿兩顆玩。珊珊一手拿一顆高喊「媽媽,兩顆,我要吃」,興高采烈的樣子是思穎從沒看過的神情。當下,思穎決定回到台北後,要常常帶珊珊去公園玩。
由於珊珊去過柳丁園,認識了柳丁樹,再帶她到公園玩時,她好奇的指著樹木問思穎「是柳丁樹嗎?」看著掉落在地的果實就問「可以吃嗎?」看到還長在樹上的果實就問「可以摘嗎?」一連串的問題簡直讓思穎無法招架,還好樹木前都有立牌介紹樹名及相關資訊,大略看一下,還能回答珊珊的問題。說也奇怪,以前要教珊珊數數,數到10就沒耐性了,現在只要一進公園,就想數公園有幾棵樹?
至於玩滑溜梯、翹翹板和秋千時,珊珊也能慢慢遵守排隊、輪流的規矩,不再吵著她要先玩了,偶爾還會主動照顧新朋友,更讓思穎高興的是,因為活動量大,珊珊的食欲變得比較好,也沒以前那麼偏食,還要對餐桌上的食物一一點名才要下肚呢。

專家說
蔡美芬治療師指出,孩子對於大自然天生就有一種孺慕之情,只要一說要帶他們到公園或動物園玩,相信會令其雀躍三尺。在這好玩的地方可學的東西可多了,她提醒媽媽,可不要讓孩子玩遊樂器材,自己卻在一旁休息或跟別人聊天,錯過引導孩子學習的機會。她說,學習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世界,父母將驚覺孩子的眼光竟是如此與眾不同。
1. 想教孩子數數,就利用玩盪秋千的時候,如大家約定「盪100下就要換人」;或是跑幾圈就該回家了。
2. 跟孩子玩翹翹板是認識「輕與重」、「高與低」的機會,因為媽媽體重較重,所以位置較低,孩子體重較輕,位置就較高,這也可衍生因果關係,讓孩子建立思考邏輯。
3. 如果是與其他孩子一起玩翹翹板的話,也能讓不同年紀的孩子學習溝通,也許過程中有所爭執,卻是一種學習。
4. 公園的花花草草非常適合用來認識顏色,尤其深深淺淺的變化,更能拓展孩子對顏色的體驗。

蔡雅婷副組長則補充,帶孩子到動物園是認識各種動物最恰當不過,出發之前,可先以圖片讓孩子有初步的印象,再去動物園看動物的具體模樣,認識形體大小、顏色、住在哪裡、是用

什麼方式行進,眼看為憑,對於學習效果的提升大有幫助。甚至在參觀完動物園區後,不妨順道參觀附設的商品專賣店,摸摸仿動物形象製作的各項商品,從觸覺經驗中加深記憶。

達人經驗分享
彭菊仙說起帶三隻小豬到公園玩的經驗,簡直欲罷不能。如看樹葉,不同的樹有不同的樹葉,光是撿拾地上的樹葉,就可依照長短寬窄分門別類;即使是同一株樹,觀察葉子由深到淺的顏色變化,就有六、七種層次變化,她會問「哪一片葉子是小baby?哪一片葉子是老爺爺?」
男孩對撿地上的種子似乎樂此不疲,她說,三個孩子都喜歡撿種子。想撿起小小的種子,需要靈活的食指與拇指合作,正好是年紀最小的弟弟練習精細動作的好時機。三隻小豬每次都揀了一大堆,用衛生紙包回家當做「寶物」然後算算有多少顆、再依大小分類,這就可玩上一陣子。彭菊仙說,或許有父母擔心孩子會把小種子放進嘴巴,這時就要父母多注意,而不是阻止。觀察花朵構造,也是去公園玩的項目之一,尤其對就讀小三的大兒子來說,剛好學校有教到這部分,透過實際觀察,孩子會更清楚課本上的內容。隨著孩子年紀大一點,體力也好一點,有時會跟著先生去爬台北郊區的山,她相信,這對孩子的成長將大有幫助!

賣場篇 最佳親子學習平台

惠宇一直很喜歡逛賣場,百貨公司、量販店,都是她shopping的好地方,因為各種商品擺放整齊,挑選容易。生了孩子後,依然保有這項興趣。當兒子叮叮十個多月大時,三不五不時會帶著他到附近超市購買一些商品,偶爾也會去大型量販店逛逛。
剛開始,叮叮坐在手推車中,惠宇就像個導遊般地向兒子介紹每區有什麼商品、家裡又有什麼東西在這裡買……,叮叮的眼睛也努力盯著五花八門的商品看,嘴巴咿咿呀呀的不知在說什麼,看起來,盯盯也喜歡逛街這項樂趣,爸爸笑說「購物欲也會遺傳嗎?」等到叮叮走路走穩了,就不再願意坐手推車了,堅持要自己走,惠宇只好牽著他慢慢逛了。
說也奇怪,不知是常去的關係,或是叮叮天生就有方向感,他知道尿布區在哪,而且最先去的地方一定是尿布區;如果說,「我們今天要去買奶粉」,叮叮會拉著媽媽朝奶粉區走;或是「家裡的餅乾吃完了,要去買點餅乾」,叮叮又拉著惠宇朝餅乾區走,惠宇觀察叮叮對常去買東西的區位,好像了然於心。至於要買的東西放在哪個架子上,叮叮更是小手一指,甚少失誤,偶爾賣場會調整擺放位置,但叮叮也能很快地指出新位置。隨著叮叮的語彙能力增加,讓這項活動更加有趣,因為他會提醒媽媽還要買什麼,甚至也會指著新商品告訴媽媽「新新」。在惠宇常逛的超市賣場中,有提供小小推車讓小朋友使用,每次一進去,叮叮就主動拉一部小推車,要媽媽把他用的東西放在小推車中,因為他要自己推推車,惠宇看著小小年紀的叮叮獨自推著小推車的模樣,還真像個小大人。
有時工作忙,惠宇會把叮叮託給奶奶照顧幾天,奶奶就會帶叮叮上傳統菜市場買菜,因為奶奶跟菜販很熟,見到老顧客帶孫子來買菜,難免多聊個幾句,或是拿點糖果餅乾給叮叮吃,叮叮覺得這比逛超市更好玩。奶奶邊買菜,也會邊跟叮叮講「這是鯧魚,那是高麗菜……還要買點小黃瓜……」,這讓叮叮認識的物品範圍更廣了。再跟惠宇逛超市時,還主動要求要去逛生鮮區,問「鯧魚呢?」「高麗菜呢?」
這天,叮叮又跟媽媽去超市買東西,媽媽正在考慮要買哪一包餅乾才划算,聽見叮叮說「現在不景氣,要節省」,惠宇嚇一跳,兩歲一個月大的叮叮怎麼會說出這些話,回家跟婆婆聊起,婆婆笑說,「那是帶叮叮跟買魚時,聽見老吳說的啦!」

專家說
蔡美芬治療師表示,不論百貨公司或量販店,都是很好的認知學習平台,尤其在逛街時,因為環境氣氛能讓人放鬆之故,親子關係也比較融洽,對於學習成效大有幫助!
1. 琳瑯滿目的商品都是學習認識物件的好素材,加上經過陳列規劃,可說是建立分類概念的好教室。大類中又有小類,以餅乾區為例,同是餅乾,就有不同的外盒包裝、不同的口味、不同的重量、拆開後的形狀更是多樣化。

2. 蔬果區有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是認識顏色的好素材,媽媽可一一指著「甜椒有紅色、黃色」、「空心菜是綠的」、「紅蘿蔔是紅的」介紹給孩子認識,在許可範圍內,還能親自摸一摸蔬果。
3. 不同商品擺在不同的陳列架上,可藉此認識「上下」、「左右」等方向概念,並讓孩子自己找出東西擺在哪裡?
4. 蔡雅婷副組長說,拿取商品時,可帶著孩子數數,對小一點的孩子,就帶著念「寶貝一個、媽媽一個、爸爸一個、奶奶一個……」讓他依序念出家中成員稱謂,確認東西是否拿夠,建立配對的概念。大一點的孩子,則明確請他拿「兩包菜」、「三個布丁」,看他是否能做對。
5. 排隊結帳則是讓孩子知道「買了東西一定要付錢」,讓他完整知道東西是如何到自己手裡的過程。
6. 雖然現代人多喜歡在明亮的超市購物,但傳統市場的人情味,也是值得小孩感受的經驗,增加人際關係上的認知,如買菜送蔥、因為跟你比較熟,所以算便宜一點、老闆會告訴你怎麼挑才能買到又甜又新鮮的水果……,孩子或許只在旁邊聽聽,但誰又知道以後是否成為他運用的素材?
不少幼兒園在校外教學時,會安排至大賣場參觀,甚至要求小朋友在100元的預算下,規劃要買的東西,可見從購物中進行學習,是有趣又實用的方式!

達人經驗分享
「賣場有如世界的縮影」彭菊仙說,因為來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匯聚一堂,想從這裡認識各個國家,是不錯的入門方式。尤其先生喜歡逛大型量販店,所以,帶孩子逛量販店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出門前,大兒子負責清點家中所缺的物品並列清單,如果有該賣場的優惠券,也會事先準備好。到了賣場,老大、老二就開始尋找要買的東西在哪裡?找到了還要比價,碰上標示「特價品」的商品,孩子會主動提醒媽媽要不要「逢低買進」。小兒子也沒閒著,他會負責搬自己的尿布和麥粉;在生鮮區,還會幫忙挑新鮮的水果、蔬菜,秤完重量,再把列印的標籤貼在袋子上。一趟購物行程,大家都有各自負責的工作,先生對原本不愛逛量販店的彭菊仙說,「其實購物很有教育意義呢!」

節日篇 主題式切入讓收穫更豐富

剛搬進新社區的莉蘋夫妻和女兒辰君,跟鄰居還不太熟識,每回在電梯間遇到,只能點頭示意。據管理員說,這社區的住戶大多是雙薪夫妻,平常多忙於工作,甚少往來,頂多在開住戶大會時,比較有交集。熱心的主委想凝聚住戶的向心力,在住戶大會上提出端午節大家一起包粽子的構想,獲得現場住戶的一致贊同,於是分組進行籌備工作。由於端午節當天,不少住戶還要回家鄉,所以包粽子的活動在端午的前一個周日舉行。
活動當天,莉蘋夫妻和女兒如期赴約,只見交誼廳熱鬧不已,豐富的粽料讓大家看了口水直流,現場除了用生米包粽子外,還有準備如豆沙粽、鹼粽等其他口味。因為住戶的小孩很多還在學齡前,有位熱心的媽媽特別為小孩規劃一場以端午為主題的活動,如講端午節的故事、香包製作、大人在包粽子的時候,也讓四、五歲的孩子參與……。辰君因為不滿三歲,就參加聽故事和做香包的活動,而莉蘋則被交付照顧一群小孩的任務,丈夫則去幫忙蒸煮粽子。
講故事的媽媽真是好厲害,把屈原的故事講得生動有趣,莉蘋乍聽之下還以為這個屈原跟她知道的屈原並非同一人,在場的孩子聽得如癡如醉,還不斷提問題,「到底魚吃了多少顆粽子?」「粽子包了什麼?是魚愛吃的嗎?」無厘頭的問題讓成人捧腹大笑,但小孩可是滿心期待的想知道答案呢。
至於動手做香包,則令孩子雀躍萬分,因為負責的媽媽很貼心,為孩子們準備了不同的卡通造型香包,在大人的協助下,費了一番功夫做好了香包,孩子立刻掛在自己身上。辰君聞了聞香包,跟她說「這個味道跟媽媽的香水不一樣喔」,莉蘋回她「因為香料不同,所以味道也不一樣」。
差不多時候,粽子也煮好了,每個人都拿了熱騰騰的粽子準備大快朵頤一番,但是孩子又開始提問了,「這個米跟平常吃飯的米為什麼不一樣?」「媽媽煮飯為什麼是白白的,這個還要用葉子包?」還有小孩在爭論哪個粽子比較重?比較大?……莉蘋想,小朋友看問題的角度還真不一樣呢!辰君拉了莉蘋的衣服,問「這個粽子跟阿嬤包的不一樣ㄟ」,原來辰君看過阿嬤包粽子,把糯米和餡先炒成油飯,再用竹葉包起,是北部粽做法;今天吃的是南部粽包法,生米和餡用竹葉包起再蒸煮,原來辰君在聽故事、做香包之餘,還注意粽子的做法,也不忘跟阿嬤包的粽子比較,果然小孩的腦袋真是神奇呀!
一場活動下來,大人小孩都很盡興,她突然想到,再過不久就是辰君的三歲生日,不如辦個生日party,讓辰君能跟更多的孩子玩在一起,也從中學點什麼,她得趕快去跟剛剛主持活動的媽媽討教。

專家說
蔡美芬治療師說,依節日不同,各有不同的主題可切入,媽媽可視情況選擇合適的內容引導孩子。
1. 以過年為例,因為是一家大小團聚的日子,是讓孩子將複雜稱謂與本人連結的時候,當然,孩子還小,不可能一下就記得全部親戚,但一次又一次的見面將可加深記憶。

2. 過年最常見的場面就是長輩發紅包給孩子,事前教孩子說些祝福的話語,可讓場面更溫馨;當然有的孩子會害羞,當下什麼也說不出來,父母得適時協助他化解尷尬。
3. 其他節日不分中西各有意義,選擇讓孩子有興趣的主題切入,再連結其他主題,會更容易掌握學習效果。如果孩子喜歡吃,那麼,從食物切入就是最能引起學習動機的主題。
動手做是讓孩子記憶更深刻的方式,蔡雅婷副組長建議,進行節日佈置工作時,不妨請孩子當小幫手,如貼春聯時,請他幫你先在春聯紙背面黏上膠帶;包粽子時,請他整理粽葉;佈置耶誕樹時,請他幫你掛上小飾品,相信孩子會因此留下美麗的回憶。

達人經驗分享
對彭菊仙來說,「節日」一定要做點特別的事、吃特別的食物、說特別的話和穿特別的服裝,如果沒有「節日」,就像食物沒放鹽,吃不出味道。她和先生都喜歡營造過節的氣氛,創造一點屬於自己家裡的特別傳統,藉此感受全家人凝聚的情感。
強調親子共做的彭菊仙,並不喜歡買現成的商品,而選擇與孩子一起DIY。如過年時,會把家中佈置的很有年味,除了大紅燈籠高高掛,貼春聯,還自製大炮竹;元宵節時就自己想主題並做燈籠(通常孩子當時迷什麼就做什麼)、搓元宵;萬聖節時,則利用繃帶、白手套、白色T恤和紅水彩,裝扮成一個血跡斑斑的重殘鬼;以黑色垃圾袋、銀彩膠帶、厚紙板、伸縮細繩與不用的黑色購物袋則化身為幽靈骷顱人。她說,花一點點材料費,就能做出特殊的造型,又不怕「撞衫」,更吸引人的目光。
她特別強調麵糰彷如「可吃的黏土」,利用糯米粉加水就可讓孩子盡情揉捏,不論是做成湯圓或手工餅乾,或煮或烤後,即使再精巧的外型走樣了,仍能嘗出「幸福的味道」,彭菊仙深信這幸福的味道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原文刊載於2009年3月號《bobo小天才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