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須知
有效戒除寶寶的戀物癖
媽媽寶寶雜誌 / 台安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醫師許正典 / 2013.12.16
就像成人總愛隨身帶平安符、或迷戀公仔般,是成人穩定情緒、引動美好回憶聯想,小寶寶們也有對特定物的依戀情結,為什麼寶寶會開始戀物?什麼樣的物體最讓寶寶們愛不釋手?該不該戒呢?深入寶寶心理,逐步教寶寶離開「舊情人」。
腦海裡仍殘留著鄰居小女孩總愛巴著一條破毛巾招搖過街的可愛模樣,任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阿姨們好說歹說、威言恫嚇,都要帶著那條泛黃的舊毛巾出門,曾幾何時,這樣的巷弄奇景在小女孩上幼稚園後消失了,讓我深深地懷念起小女孩堅絕捍衛心肝寶貝的酷酷模樣……寶寶獨特的依戀情景。

認知篇
→依戀情結是轉獨立的第一步,「軟體」是寶寶最愛
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將小寶寶對「特定物體」的迷戀稱之為戀物症,其實,所謂的戀物症指的是成人對物的「愛戀」,通常是與「性」有關,與小寶貝眷戀「物」的情形在先天出發點上就不同。


尋求安全支撐 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
回顧寶寶產生依戀的行為時間,絕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大左右至3歲時,並在約2歲上下達到高峰期,此時寶寶對失去感與擁有感的情緒反應也最強烈。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張學岭解釋說,小寶寶對於「物」的依戀,在學理上稱之為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
簡單地說,是小朋友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過度期間所產生的行為,而物件的存在原因便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是白天變成黑夜、因想睡又怕失去知覺的不安全感,讓寶寶有如在大海中載浮載沈,一雙小手緊抓著救命「物」不放。
什麼樣的物體最讓小寶寶們交心呢?「大部分是柔軟的物體,讓孩子可以擁抱,又享有絕對的操控權,開啟了寶寶學習操控外部世界的門窗。」張學岭醫師補充說,家長們不妨多加留意小寶寶玩東西的玩法,其實就是表現小朋友對於他所喜愛的物品已有處理能力,反而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戀物種類
小寶寶所依戀的物品,並不像成人追求品牌購買特定的物件,基本上是對寶寶的「生存」有所幫助的。台安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醫師許正典舉例說,最常見的依附狀況有

Point 1.乳房、奶瓶
目的是滿足基本民生需求,一旦無法獲得滿足時,會發展出所謂的「替代性滿足」。
Point 2.指頭、玩具或拳頭
尋求自己可完全掌控的物體,如指頭、玩具或拳頭等,而這些過渡性的物品也伴隨著小寶寶從對基本需求的生理滿足,進化到使自己愉悅、轉移情緒的心靈滿足。
就像成人懷舊,每遇負面的情緒產生時,存留在大腦記憶的經驗值便會立即篩選出過去的某一段片刻,並將之投射在特定的物體,如成人對大同寶寶、公仔等迷戀般;同樣地,在寶寶的世界裡,也有五官的情感投射經驗。
Point 3.舊毛毯
許正典醫師解釋說,如舊毛毯挑動的溫暖觸覺聯想,摩搓的聲音令人聯想到媽媽輕柔細語地蓋被毯模樣,甚至於如同情人眼裡出西施,別人看不上眼的物體卻是視覺感官的愉悅源頭。
Point 4.柔軟物體
其實,孩子們在意的是物體的味道、觸感,傳達出令人心安的訊息,舉凡安撫性奶嘴、奶瓶、毛巾、被子、枕頭、玩偶、衣領、手套等,尤其喜愛拿軟毛玩偶在臉上摩擦,都是常見的寶寶依戀對象。
Point 5.照顧者身上部位
除了具體的物品之外,照顧者身上的部位也常成為小寶寶一再光顧的地方,如耳朵、手等部分,甚至於媽媽必須保持固定的頭髮長度,讓小寶寶捲玩著頭髮入睡,都是同樣的道理。



影響篇
→依戀時間因人而異,避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
寶寶依戀物體的情形因人而異,有的寶寶的戀情短,有的持續至上小學也不無可能。但是,也有可能因突發事件、環境改變,催化寶寶的焦慮狀態,讓他退縮到最安全的狀態,如父母親失和而爭論不休、遭受外界的暴力對待、與親人的生離死別,尤其是生病或車禍住院的幼兒,更需要他熟悉的物體作伴。
張學岭醫師回憶說,曾遇過進行骨隨移植的寶寶一住院,院方馬上將他隨身的棉具、棉被消毒,送進隔離病房內。「住院對寶寶來說除了有身體生理上的疼痛,更是與熟悉的親人分離,能有自己常玩的玩具等作伴,反而是一種心理治療,有助於提昇寶寶的自我適應能力。」


以不影響生活作息為準
基本上,寶寶對於物品的迷戀程度不會影響到生活作息,親愛的爸爸媽媽們是無須過度擔心,「除非是寶寶的依戀狀態轉化成,只單玩此項、24小時不離身,那就不能等閒視之。」張學岭醫師舉奶嘴為例,往往照顧幼兒的長輩怕小朋友哭鬧,習慣以奶嘴來安撫,但是寶寶經常口含奶嘴不放,不僅容易造成門牙突出變形,刁著奶瓶也易產生蛀牙現象,更何況嘴巴填塞奶嘴,寶寶不開口,學習說話的進展就慢。

處理不當易造成創傷
寶寶正常的依附行為經過適當的處理行為,並不會影響到人格正常發展,但若是處理不當,幼童時期遭遇到的挫敗經驗,如被強迫分離、背叛等,會在寶寶成長過程中留下不可磨滅的陰影。許正典醫師舉例說,家長合併處理時採取暴力相向,或以塗抹辣椒的方式來幫寶寶戒奶嘴,易造成寶寶心裡創傷,反而得不償失,因此在幫寶寶戒除依戀行為時應注意“避免橫生枝節”,才是上策。

依戀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隨著寶寶成長環境的不同,對於物體的依戀程度也出現明顯差異,許正典醫師表示,關鍵點在於寶寶所處的環境當中,跟主要照顧者的忍受、認知能力有關,比如說:
Point 1.乳房的依戀→約可至2歲。
寶寶咬乳房的目的不見得是為滿足餓的需求,有時是一種情緒反應,「咬」動作成為替代語言的工具,這樣的情況隨著2歲以後開始學習語言、能夠表達情緒,會慢慢戒除。
Point 2.奶嘴、奶瓶的依戀→約可至3~4歲。
長時間咬奶嘴、奶瓶,影響寶寶上下鄂的咬合度、牙齒發展,以及語言學習,當語言能力發展時最好戒掉。
Point 3.玩偶類的依戀→約可至6~8歲。
當寶寶堅持隨身攜帶大體積玩偶,不然拒絕出門、上學,甚至為此在學校與同學爭吵,阻礙與同儕互動、人際關係的發展,便是家長該強力介入幫小朋友戒掉的時候。

戒除篇
對許多為人父母來說,要抽掉寶寶的奶嘴、舊巾、枕頭等,是一件艱巨的工程,善心的出發點老是換來寶寶哭鬧不休,而後跌進妥協的深淵,唉聲嘆道:「那就先這樣子吧!」
怎麼戒掉寶寶對物的依戀情結?「大人的態度要先不覺得『怪』」。張學岭醫師提醒說,寶寶眷戀他朝夕相處的
物品是屬於正常的現象,千萬不要讓小寶寶覺得他的舉止是不對的,因為這是他在跨越無能為力的階段,邁向獨立階段時,提供安全感的拐杖。

3歲戒除是最佳的時間點
至於,該在什麼時候導引寶寶戒掉依戀的習慣?一般以3歲最佳,一來寶寶的獨立性足夠,語言表達能力也日趨成熟,家長與幼稚園老師的關愛擁抱也有助於舒緩寶寶不安的情緒。

為「戀物」舉行告別儀式 
戒律手則第二條:「舉行告別儀式的行為」。許正典醫師補充說明,父母的態度一定要一致,不妨與小寶寶一起舉行戒除儀式,如戒奶嘴告別式,請寶寶用口述或畫圖方式,跟奶嘴真正說bye!bye!一起把奶嘴收起來、埋起來,甚至是火化或丟進垃圾筒裡,切斷所有會讓寶寶思念的可能性。
同時,家長們不妨適時地給予獎勵報酬,如床邊故事等,或協助寶寶開發其他興趣,陪伴在身邊鼓勵他勇於探索,尋找其他更美好的事物,學校的教師也可透過任務的給予,加強小朋友的責任感、榮譽心,轉移他的注意力。如此就能愉悅地戒除戀物情結。


戒除守則3要領
戒律守則第一條:「避免強制式切斷」。張學岭醫師提供3個漸進式戒除方式與家長們分享:
Point 1小布塊隨身帶
將舊棉被切一塊布料,讓小寶寶帶在身上嗅聞、提拿,尤其適合已上幼稚園的寶寶。
Point 2多買一件
不論是毛巾、小棉被、小枕頭等,當發現寶寶有特別依戀的現象時,不妨一模一樣的多買一件,方便替換清洗,維持基本的衛生乾淨條件。
Point 3寶寶有興趣的替代法
其他可轉移寶寶注意力的物品或方式。張學岭醫師分享她的過來人經驗,寶寶習慣隨身帶著心愛的枕頭,睡覺時要抱著、上幼稚園時要放在座位旁,後來夫妻倆與寶寶協議用其他方式來替換枕頭,如床前說故事,小寶寶卻語出驚人地希望大家對他說:「永遠跟你在一起!」伴著他心安地進入夢鄉。

案例篇
寶寶的依戀日記
Case 1. 借手,please!
寶寶:皓ㄚㄚ/1歲
寶寶最愛:媽媽的肉肉手
應對方法:全家總動員輪流借寶寶手,寶寶自己雙手合掌。
開始發現小寶寶喜歡“捻手”的習慣,是在4、5個月大時,以往在喝牛奶時總愛邊踢著腳打拍子,開始有了一隻手握奶瓶,另一隻鑽進媽媽、奶奶的手掌裡,小手手在大人肉肉的手掌裡磨呀磨,連睡覺也不安份,握著媽媽的手總是很快就入眠。當他開始會講話時,睡覺前總喊著要“借手”,一副有手萬事足,為避免他單戀一隻手,全家總動員輪流借他,阿公也試著要他自己雙手合掌,自己借自己的手,隨著年紀漸長,借手的次數逐漸降低,一躺便能立即進入夢鄉。

Case 2. 親愛的”妹妹被”
寶寶:小草莓/1歲6個月大
寶寶最愛:大浴巾
應對方法:準備兩條大浴巾,輪流替換
冬天出生的小草莓是在暖房裡度過寒冬,在夏季時剛好是4、5個月大,開始接觸她生命中的第一條被子,沒想到寬大的浴巾不僅讓她保暖,也成為陪伴她入睡的最佳床伴,有大浴巾總是睡得特別香甜。後來,連小草莓睡醒時也會下意識地找浴巾,「妹妹~妹妹~」嫩嫩的童音,搞得大人們滿頭霧水,不知道她究竟要幹麼,結果發現是在找她的浴巾被子。
現在,大浴巾不僅成為小草莓的夏被,也是她咬著、撫抱著的玩具被喔!考慮浴巾的衛生、過度依賴問題,草莓媽另外買了一條浴巾作替換,日夜陪著她玩耍。


~原文刊載於2007年9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