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須知
strategy3 對症下藥
媽媽寶寶雜誌 / 文/吳碧芳‧伍偉婷 / 2013.12.16
中醫調整體質,西醫症狀治療,懷孕期間,一旦有過敏症狀,就應積極治療,以免危及母親與胎兒健康。此外,對過敏原檢測方法及診斷方式有正確認知,對症下藥,才是過敏防治根本之道。

診斷方式
過敏原篩檢方式

人體究竟對哪些物質過敏,並不容易斷定。徐世達主任表示,過敏者可以藉由過敏氣喘專科醫師的協助,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過敏原測試。醫師會使用微量常見過敏原來測試個人皮膚或血液,以辨別個人對何種物質過敏,進而提供最好的治療。
目前過敏免疫科門診較常使用的測試方法有:血液中嗜酸性白血球與免疫球蛋白E的總量、血清中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抗體或過敏性皮膚試驗。
有症狀即可做檢測
而任何年紀的小孩或成人只要有過敏疾病都應該做過敏檢測,因為要確認過敏原的根本法則,除了家族史之外,就是要親身測試。徐世達主任指出,例如對食物過敏的人,只要吃了少量的過敏食物,快則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會出現過敏反應。而皮膚過敏的人,只要皮膚接觸到過敏原,就會產生紅腫等不適症狀。

過敏測試法
皮膚過敏原測試
‧ 表皮穿刺法:藉由一滴的過敏原萃取物被穿刺入皮膚,而將少量的過敏原注入。
‧ 皮內穿刺法:用一根一毫升的注射針筒在皮膚內注射少量過敏原,此種方法比表皮穿刺法更為敏感。
血液過敏原測試
‧ 特異性過敏原抗體檢查:又稱為多重過敏原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測試,抽3~5毫升血液 ,即可檢查出個人血液中是否存在有6~35種特異性過敏原的免疫球蛋白E抗體。

媽咪疑問?
我本身為過敏體質,目前懷孕4個月,因為擔心寶寶遺傳到我的過敏體質,請問我應該在產後立刻為孩子做過敏原檢測,以便及早預防孩子的過敏病發生嗎?

醫師解答:
有症狀才需要做檢測
為了避免生出過敏兒,許多家長在寶寶出生後就立刻為孩子做過敏原檢測,但其實,只有出現過敏症狀時才建議做過敏原檢測。過敏症狀包括:

‧ 呼吸道症狀:眼睛、鼻子或喉嚨搔癢、鼻塞、流鼻水、流眼淚、胸悶或喘鳴。
‧ 皮膚症狀:蕁麻疹、全身性搔癢或異位性皮膚炎。
‧ 其他症狀:全身型過敏性反應,吃了特定食物後的腹部症狀,如腹瀉、腹痛等,在受到蚊蟲叮咬後產生除了局部
腫脹之外的反應。
從孕期開始做足防護措施

在寶寶還未真正的接觸過過敏原之前,即使檢測結果發現寶寶體內有高量的免疫球蛋白E抗體,也不能確定真正的過敏原為何。而檢測結果也不表示這些物質都會造成寶寶過敏,反而使得家長長期不敢讓孩子吃某些食物或從事某些活動,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因此,建議在上述症狀出現之後,再請醫師評估。但仍應從懷孕期開始,從生活及飲食中做足防護措施,以免誘發孩子的過敏反應。(by徐世達主任)

治療方式
中西醫切入時間點有別

過敏發炎反應一旦累積到產生臨床症狀,而未做適當的處置,過敏病就容易反覆發作,輕則影響個人生活品質,重則引發休克、危及生命。中醫好還是西醫好?中藥、西藥可以合併使用嗎?楊賢鴻副教授表示,針對過敏病的治療,中醫或是西醫,其實各有所長,關鍵點在於治療的切入時間點以及目標不同。

中藥改善體質‧西藥症狀治療
楊賢鴻副教授進一步解釋說,長期服用中藥可以幫助改善過敏體質,強健身體,提升身體免疫力;但是一旦症狀產生,病患還是必須藉由西藥來控制病情,以在短時間內緩解症狀,避免病情惡化。所以,中藥調整體質,西藥則針對症狀治療,但是最根本的防治方法,還是要從日常生活與飲食中著手,遠離過敏原。一般而言,在服用藥膳改善體質期間,還是可以使用西藥,但應避免接觸任何會引發過敏的物質。同時,也應該避免吃寒涼性食物,以免體質偏寒,免疫力會下降。

鼻部
感冒與過敏性鼻炎的判別

鼻炎是台灣地區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常常與其他呼吸道系統疾病並存,如氣喘、鼻竇炎、中耳炎等。由於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感冒非常類似,容易被誤判而延誤治療時機,錯誤的治療方式也可能導致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徐世達主任表示,其實兩者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於,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感冒)造成的症狀通常在5~7天內會獲得改善,如果病患的鼻炎症狀(打噴嚏、流鼻水、鼻子癢、鼻塞等)反反覆覆持續超過三週以上,再加上有過敏家族史,就必須懷疑可能是過敏性鼻炎。

皮膚
異位性皮膚炎

許多父母對異位性皮膚炎一點也不陌生,因為異位性皮膚炎通常發生在嬰兒期。其判別的基本要素包括了:皮膚搔癢、慢性或慢性覆發性皮膚紅疹、以及有異位性體質的個人或家族史。除了避開過敏原之外,防止搔癢是治療的根本之道。徐世達主任表示,太熱或是流汗,接觸到刺激物如羊毛、寵物或是肥皂,甚至是食物都可能是誘發因子。除了做足防治措施,必要時需要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只要症狀控制良好,大多數病人的症狀會漸漸改善或消失,只有少數人會持續有皮膚炎的症狀。

妊娠性蕁麻疹
懷孕女性身體處在高度過敏的狀態,有許多女性在懷孕期間都飽受妊娠性蕁麻疹的困擾,例如穿了毛線衫或是使用了托腹帶,皮膚就出現了令人搔癢難耐的紅色疹子。徐振傑主任表示,有過敏體質的女性,在懷孕之後會加劇身體的過敏反應,例如藥物、食物、過敏原刺激等都可能引起妊娠性蕁麻疹,但是,只要避開過敏原,症狀多數就能緩解。

防治守則
徐世達主任表示,研究指出,在6歲以前有過敏氣喘症狀的兒童,約有76%在成年後其過敏氣喘症狀仍會持續存在。但是,只要從懷孕第二產期前至出生後6~9個月大期間照顧良好,則大部分的過敏氣喘症狀會減輕,並有機會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過著與正常人相同的日常生活。

肺部
氣喘~For Mom
氣喘症狀發生時應積極治療

只要在懷孕之前控制良好的氣喘女性,氣喘病並不會受到懷孕的影響而急速惡化。然而,會誘發氣喘發作的因子很多,如果氣喘病沒有受到良好的控制,可能威脅母體健康並且影響胎兒成長與生存。徐世達主任表示,控制不良的氣喘病可能引發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妊娠性劇吐、早產等病症。此外,也會增加胎兒週產期死亡率,造成新生兒缺氧症,或導致胎兒生長遲滯、低出生體重等。
因為氣喘發作會減少母親血液含氧量,而胎兒必須從母親血液得到氧氣供給,母親的血液氧氣減少可能導致胎兒血液氧氣不足,並影響胎兒生長發育而減低存活率。

治療過敏藥物屬安全用藥
因此,有氣喘的孕媽咪更須維持正常的肺部功能、控制氣喘病的症狀,預防急性氣喘惡化。如果,發生氣喘症狀時,則應積極治療。
徐振傑主任指出,治療氣喘及其他過敏疾病的藥物,多屬於B級藥物,例如抗組織胺等,懷孕期間的治療目標以症狀治療為主,適當的用藥可以幫助緩解症狀,以免缺氧危及母胎健康。

氣喘孕媽咪的生活照護

‧避開生活中的過敏原
有氣喘的孕媽咪,應該盡力避免氣喘誘發因子,包括塵?、寵物皮屑(如貓毛、狗毛)及環境刺激物,如二手菸、空氣污染等,並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多呼吸新鮮空氣
此外,徐振傑主任建議有氣喘的女性,在懷孕期間可以多做深呼吸,多呼吸新鮮空氣,增加肺活量,例如吐納、氣功等。但活動的強度應以輕鬆為主,避免快速換氣的運動,例如跑步、跳舞等,以免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而導致呼吸困難。
‧外出旅遊自備防?睡袋
另一方面,氣喘孕媽咪如出外旅遊,建議自備防?睡袋,及隨身攜帶氣喘藥物,以免住宿之處有誘發氣喘的因子,例如塵?,增加疾病發作的機會。

氣喘~For Baby
嬰幼兒氣喘病

氣喘病的發作可能發生在各個年齡層,徐世達主任表示,甚至是發生在出生才數週的新生兒。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超過50%的氣喘病童,其第一次氣喘發作發生於兩歲以前,如果未妥善照護,氣喘症狀會持續到成年以後,並且影響成長發育。如果寶寶在兩歲以前於一年內出現3次或以上與下呼吸道感染有關的喘鳴發作,應請過敏免疫專科醫師協助評估是否有遺傳到過敏氣喘體質。

避免暴露於二手菸環境
徐世達主任指出,母親在懷孕期間抽菸會增加嬰幼兒發生喘鳴的機會,此外,讓嬰兒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或者是家中有人抽菸,也會增加罹患氣喘以及其他慢性呼吸疾病的機會。所以,從懷孕至產後都必須盡量避免處在二手菸的環境中。此外,預防氣喘的防護措施與其他過敏疾病相同。

~原文刊載於2009年3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