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須知
4堂課~產後六週放輕鬆
媽媽寶寶雜誌 / 台安醫院婦女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育彰 / 2013.12.16
終於和肚子裡的寶寶見面了,這時候的心情是複雜的:感動、疲累卻又忙碌,因為和寶寶的新生活才正要展開。從醫院或月子中心回家後,寶寶生活的大小事就得由新手爸媽自己來。許多新手爸媽都經歷過手忙腳亂的產後六週,如何在坐月子期間,即能讓媽媽充分休息,又能輕鬆掌握照護寶寶的大小事?本單元特別規劃了新手父母必備的四堂課,幫助您快速適應為人父母的新角色,和寶寶一起展開美麗的新生活。
Lesson 1 Parent and Baby
第一堂課~認識與適應
寶寶啊,別害怕,爸比媽咪會握緊你那纖細的小手,陪伴你度過生命中的重要時刻。~by你親愛的爸媽

媽媽篇
適應新角色

從為人妻變成為人母
許多新手媽媽由於生產過程的疲累、產後生理及心理調適等問題,很容易產生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再加上剛剛升格為母親,短時間內對於新角色仍無法充分適應,無形中就會變成壓力,抱怨與不安也就油然而生。尤其是平時自我要求就比較高的新手媽媽,更希望自己能將新角色扮演得盡善盡美,如果與預期不符,就會認為是自己的錯,進而無法自我肯定。台安醫院婦女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張育彰表示,新手媽媽首先應該針對自己的心態做調整,將育兒看做是一項快樂的工作,用心陪寶寶一同成長,而不該認為自己是被迫去接受新手媽媽這個角色,如此才不會出現患得患失的負面情緒;另外,新手媽媽也應該為自己保留一些私人時間與空間,讓自己有喘息的機會,減少情緒低落或煩躁的情形出現。

育兒工作
事先熟悉育兒工作
從寶寶一出生開始,許多生理與心理上的挑戰就等著新手媽媽去面對,特別是新生兒的照顧工作,像是身體各部位的照顧、餵食方式、異常哭鬧、睡眠習慣等,更容易讓新手媽媽感到困擾。張育彰醫師表示,對新手媽媽來說,照顧寶寶是不小的負擔,除了生理上的勞累,還必須注意寶寶的健康、智力發展、性格培養等問題,一旦出現問題,新手媽媽就會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無法勝任育兒工作,進而感到挫折,導致身心俱疲。因此,張育彰醫師建議,新手媽媽可以善用各種管道去瞭解育兒資訊,事先熟悉照護新生兒的各項工作,以免實際遇到問題時手忙腳亂而不知所措。另外,新手媽媽應該主動與先生或家人討論有關育兒的方法,既有助於抒解心中的壓力和不安,也能獲得良好的支持。

Dr.Advice
醫師叮嚀

別忽視產後憂鬱
根據研究,大約有五分之一的新手媽媽,都曾經有產後憂鬱症的問題,表現出嚴重的沮喪情緒,例如失眠、對寶寶有敵意、討厭自己或想要自殺、出現古怪的行為等。張育彰醫師表示,當新手媽媽有類似的情緒反應時,應該儘量與另一半溝通,將心裡的感覺表達出來;一段時間後如果還是不能排除這種負面失望的情緒,就應該立刻找心理醫生諮詢。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阿咪媽咪,女兒2個月又2天
豐富自己的生活型態
我和先生都很喜歡孩子,所以從懷孕開始,我就決定產後要自己帶寶寶,不過說老實話,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我曾經有一段低潮期,壓力非常大,畢竟以前是職業婦女,寶寶出生後整個生活重心都是他,突然會覺得自己什麼自由都沒有,有種透不過氣的感覺。後來我不斷告訴自己必須調整心態,於是開始閱讀書籍、上親子網站、與其他媽媽交換心得,讓生活型態變得比較豐富,低落的情緒也就慢慢改善了。

爸爸篇
角色挑戰

好爸爸是需要學習的
對所有的新手爸爸來說,當自己確切意識到已經成為一位爸爸,心中的恐懼是難免的,其中最讓新手爸爸頭疼的問題,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好爸爸」?張育彰醫師表示,父母的角色都是邊做邊學習來的,沒有人剛開始就能成為成功的父母,因此,新手爸爸不妨採取多閱讀育兒書籍、與長輩或其他爸爸交換心得、與另一半溝通教育態度等方式,不斷修正親子間的互動模式,都有助於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稱職的爸爸。

地位改變
別與寶寶爭風吃醋
根據研究,新手媽媽在寶寶誕生之後,由於專注心力在照顧寶寶,對先生的關心相對減少了許多,也因此,新手爸爸常會覺得自己有被忽略的感覺,甚至覺得自己已經不被需要了。
張育彰醫師表示,其實對許多男性來說,寶寶的誕生對於強化家庭關係有很大的助益,此時如果新手媽媽能主動溝通,讓先生共同參與育兒工作,不但可減少先生心中所產生的疏離感,也能讓先生與寶寶之間的關係較為緊密,提供更多育兒工作上的協助;另外,新手爸爸也應該適度調整自己的心態,畢竟寶寶還小,需要爸媽投入相當多的關注,千萬不要一味和寶寶爭風吃醋,如果真的覺得被冷落得太厲害,不妨主動提醒老婆,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感覺。

新手爸爸TALK
新手爸爸常擔心的5大問題
1.如何做一個稱職的好爸爸。
2.自己不再是老婆心目中的第一位。
3.老婆的曼妙身材難以恢復。
4.老婆將變得越來越嘮叨,滿口媽媽經。
5.未來必須承受更大的經濟重擔。
新手爸爸該表現的5大體貼
1.主動幫忙做家事。
2.陪老婆一起學習育兒的資訊。
3.做老婆的好聽眾,傾聽她的壓力、恐懼及不滿。
4.經常對老婆表達愛意,對她說「我愛妳」。
5.主動扮演婆媳之間的溝通橋樑。

Dr.Advice
醫師叮嚀

主動與另一半溝通
為了順利迎接家中的新成員,新手爸爸也必須重視「溝通」的工作,包括情緒抒發、家務分工、育兒觀念與態度等問題,一方面能了解老婆的需要,一方面也能讓老婆知道自己的想法,進而透過這種良性互動方式,讓夫妻雙方在和諧的基礎上取得共識,減少彼此間的爭執與摩擦。

Father’s Time
爸爸這麼做

提供重點式的協助
關於育兒工作的分擔,應該視不同情況與階段加以調整。張育彰醫師表示,當寶寶剛出生時,新手爸爸可以主動給予重點式的幫忙,例如協助抱寶寶,避免讓老婆出現腰痠背痛的問題;或是幫忙在夜間餵奶,讓老婆能有比較好的睡眠品質。

寶寶篇
反射動作

新生兒的評估指標
剛出生的新生兒,因為中樞神經仍在發育中,所以會出現幾種原始反射動作,然而隨著月齡增加,大腦、視覺與觸覺的發展逐漸成熟,大腦會抑制反射動作的生成,使得這些原始反射動作逐漸消失。台北市立萬芳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護理長戴仲宜表示,新生兒的反射動作可視為一種評估指標,如果該有的時候沒有,或是該消失的時候沒消失,都屬於不正常狀況,甚至與寶寶腦部中樞神經發展有關,此時爸媽應儘快帶寶寶就醫進行觀察與診治。
吸吮反射
把手指放在寶寶的口中,寶寶就會像吸奶般地用力吸吮,寶寶藉由這樣的反射動作,會找尋乳頭以獲得良好的營養。
手掌抓握反射
用手刺激寶寶的手掌,寶寶會有彎曲指頭,並且握住的動作。
踏步反射
支撐寶寶的手臂,讓腳接觸地板,採取輕微前傾姿勢時,寶寶就會有雙腳左右交互行走的動作,就好像走路一般。
摩洛氏反射(驚嚇反射)
當寶寶聽到大的聲響或是肢體突然的改變時,寶寶會出現雙手張開,出現空抓的動作。
拉起反射
拉著寶寶的雙手,並拉起上身時,雖然寶寶的頸部尚未發育穩定,但是寶寶卻會有想抬起頭來的動作。
足底抓握反射(巴氏反射)
將手按於寶寶足部時,寶寶的腳趾會出現彎曲好像要將物體抓住一樣。

作息狀況
日夜顛倒是常見現象
1個月大以內的新生兒,平均每天有15~20小時的睡眠時間,也就是成年人的2倍多;新生兒的睡眠週期循環相當頻繁,大約每2個小時就會有短暫的清醒,1個晚上則有7、8個週期,且淺睡和深睡交替進行著。戴仲宜護理長表示,這個時期的寶寶仍無法區辨日夜,很容易出現日夜顛倒的現象,建議爸媽在白天不妨儘量保持室內光線充足、人聲鼎沸,讓寶寶有白天活動的觀念;到了晚上睡覺時,則應該保持環境安靜並只開小燈,讓寶寶有夜晚的認知,進而逐漸調整成正常的作息步調。

Dr.Advice
醫師叮嚀

滿月回診確認發展狀況
寶寶滿月時,必須施打第二劑B型肝炎疫苗,此時醫師也會進行滿月回診檢查,瞭解寶寶的健康狀況及發育情形。舉例來說,有些媽媽因為哺餵母乳出現困難,或是根本不清楚寶寶的喝奶量是否足夠,導致寶寶的身高及體重沒有跟上正常標準,此時透過滿月回診就能發現問題,由醫護人員進一步去瞭解狀況,並提供相關協助;另外,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寶寶在滿月回診時,醫師也會評估寶寶的排便狀況,確認是否有出現膽道閉鎖的問題。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小魚兒媽咪,女兒1個月又20天
白天多陪寶寶玩很重要
對於第一次當媽媽的我來說,坐月子期間最傷腦筋的事,就是寶寶晚上都不睡覺,所以我和老公幾乎都沒辦法休息。等寶寶滿月後,幾個死黨來看我,聽我大吐苦水,其中一個已經當媽媽的朋友才提醒我,不該讓寶寶在白天一直睡覺,而要多陪寶寶玩,否則白天睡飽了,晚上當然不會想睡,此時我才恍然大悟,每次我為了方便做家事,白天都儘量讓寶寶睡覺,後來我開始調整,在白天陪寶寶玩、對寶寶講話,沒想到1個星期之後,寶寶到了晚上就比較容易入睡,我和老公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呢!

哭鬧問題
檢查哭鬧原因是首要工作
當寶寶不停哭鬧時,新手媽媽首先應該檢查尿布,確認是不是尿布濕了,導致寶寶不舒服。此外,太冷或太熱也會造成寶寶哭鬧,新手媽媽可以檢查寶寶是否有流汗,再來調整衣服和室內溫度。另一個可能造成寶寶哭鬧的原因,就是肚子餓,新手媽媽可以用手輕輕去觸碰寶寶的嘴角,如果寶寶嘴巴張開且有出現尋找的動作,就表示寶寶想要吃東西。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如果以上需求都已經滿足,但寶寶還是繼續哭鬧,有可能是寶寶希望讓大人抱,此時新手媽媽不妨適度安撫或擁抱,讓寶寶產生安全感。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寶寶哭鬧可能是因為腹脹、肚子不舒服,新手媽媽可以用輕輕拍背的方式,緩解寶寶胃部脹氣的情形;此外,也可以使用薄荷油,加上等量的水稀釋,塗抹在整個腹部,並以順時鐘方向按摩腹部,以幫助排氣。

依附感
親子依附關係從小建立
「親子依附關係」也就是俗稱的親密感,主要是指寶寶與爸媽之間所建立的情感聯結,這種聯結會是寶寶往後與他人建立依附關係的基礎,而這種依附關係的建立是一種學習過程,並非與生俱來,且大部分的發展會在寶寶1歲之前完成。戴仲宜護理長表示,依附關係是寶寶第一個最重要的人際關係,若發展得好可成為寶寶探索外界的基石,進而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反之,倘若依附關係一開始就被剝奪或發展得不好,可能就會影響親子間的互動,甚至造成寶寶日後行為情緒發展的障礙。
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其實不難,舉凡擁抱、按摩這類親子接觸的方式,都能增進爸媽與寶寶之間的雙向互動,有助於依附關係的良好發展。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哺餵母乳是親子之間最重要且有效的溝通互動方式,對依附關係的建立絕對有正面幫助,因此,建議新手媽媽應該儘量哺餵母乳,既有助於寶寶的健康,更能讓親子關係產生緊密的連結。

Father’s Time
爸爸這麼做

新手爸爸也要重視親子互動
在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下,有些新手爸爸會認為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責任主要落在媽媽身上,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因為親子依附關係不光只是媽媽與寶寶,爸爸與寶寶之間也該建立良好的互動與連結。戴仲宜護理長表示,大多數新手爸爸都不是主要照顧者,所以更需要善加利用與寶寶相處的時間,多給予擁抱或是陪寶寶玩遊戲,對提供爸爸與寶寶之間的親子關係會有極大幫助。

Dr.Advice
醫師叮嚀

新手爸媽要做好心理準備
戴仲宜護理長表示,新生兒的照護工作相當繁瑣,對新手爸媽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建議新手爸媽在迎接家中的新成員時,應該事先多做功課,千萬不要只想到美好溫馨的親子畫面,而是要充分瞭解育兒工作的內容,將自己的心態調整好,才不會因為現實與想像之間的落差過大,導致在面對育兒工作時束手無策。

Lesson 2 Health and Care
第二堂課~健康與照護

老婆,辛苦了,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寶寶的大小事別擔心,讓我來做就好。~by勇敢的爸比

媽媽篇
惡露

觀察惡露顏色變化
惡露的量及顏色的變化是產後子宮復舊的指標。萬芳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張君堯表示,產後數天排出的惡露呈鮮紅色且量多如月經,約10天~2周左右轉為深褐色,量會漸漸減少並轉為較淺的黃褐色,持續到滿月。研究顯示,純乳母哺餵超過6個月時,有高達98%的媽媽在哺乳期間月經不會來,是正常現象。這是因為荷爾蒙素未上升,使得卵巢沒有排卵的結果。值得留意的是,在這段期間如果出現斷斷續續的出血現象(褐色分泌物),也是正常的,因為哺餵母乳會促進子宮收縮,導致子宮內膜剝落,而產生褐色分泌物。

傷口照護
自然產媽咪
張君堯醫師表示,採取自然產的媽咪,在生產過程中大多數會剪開會陰,剪會陰的傷口約在產後1周內就會自然恢復,傷口無須特別處理,也會自然痊癒。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擔心傷口裂開的心理壓力,而造成產婦不敢用力,產後數天內可能有解尿不易的情況,建議可以採取坐浴,準備一些溫水加少許潔膚劑放入浴盆,放鬆心情,因尿液是無菌的,即使解在水中也無須擔心造成感染,離開浴盆後再以清水稍微沖洗即可。張君堯醫師特別提醒媽咪,應避免用灌洗的方式清潔會陰部,以免造成感染。

剖腹產媽咪
剖腹產媽咪應確認傷口表面完全癒合之後,才可以進行淋浴。張君堯醫師提醒媽咪,傷口在產後1周內都應該避免碰水,如果傷口有紅腫、出現分泌物,或產婦有發燒症狀應該立刻回診檢查。傷口建議使用透氣膠帶以防止接觸水分及磨擦,造成感染。透氣膠帶建議1周更換1次即可,並持續使用至產後3~6個月,更換頻率過度頻繁(例如每天更換),可能導致傷口疤痕變粗。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蘋果媽咪,女兒2個月又15天
產後子宮收縮比傷口更疼痛
因為女兒胎位不正而剖腹生產,因此並未經歷令人「難忘」的陣痛及分娩過程,但當麻藥漸漸消失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子宮收縮也是令人難忘的痛啊!想像著原本包覆著一個胎兒大小的子宮,要回復到我的拳頭的三分之二那麼小,那激烈的收縮所帶來的疼痛是身為爸爸者難以想像的。可是我沒有哭,因為覺得當了媽媽要更堅強,所以再痛還是忍著淚水積極的餵母奶。另外,我發現產後儘早下床活動,身體會恢復得更快,也就比較不會那麼痛了!媽咪們不妨試試看喔!

Dr.Advice
醫師叮嚀

不規則出血應就醫
產後食用生化湯是坐月子的傳統習俗,張君堯醫師表示,生化湯的作用主要為幫助子宮收縮,因此有服用子宮收縮藥期間應避免飲用生化湯。此外,因為哺乳也有促進子宮收縮的作用,自然產媽咪建議平均服用3~4帖,剖腹產媽咪服用7帖即可,以免子宮過度收縮而造成不規則出血。期間如有量多如月經,且持續時間超過5天~1周時,應就醫檢查。

骨盆底肌群
體力恢復後進行凱格爾運動
凱格爾運動有助於強化骨盆底肌群,預防尿失禁。張君堯醫師表示,自然產媽咪在體力逐漸恢復後,就可以進行凱格爾運動。建議坐完月子之後就可以開始,以躺臥的姿勢,利用瑜伽球夾在兩腿膝蓋之間,將背部提高的方式練習提肛縮腹。掌握其中要領之後,可以在廁所練習尿流中斷動作,若能夠有意識的中斷尿流數秒,既表示練習的肌肉部位是正確的,之後就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每天練習200次。

子宮復舊
被撐大的子宮在產後6~8周會逐漸縮小至孕前大小,並慢慢下降到骨盆腔內。張君堯醫師表示,懷孕前的子宮平均約70公克,為人體的三分之二個拳頭大小,懷孕後期約為孕前的10倍大,平均有1,000公克,產後前兩天子宮會強烈收縮,可在肚臍上下的位置摸到子宮。純母乳哺餵的媽咪子宮收縮較快,此外,因為生產而造成子宮下垂的可能性不高,但仍建議媽咪應避免長期提重物,以免增加腹部壓力,容易導致子宮下垂,造成尿失禁。
子宮約在產後6~8周內逐漸恢復孕前大小,並下降到骨盆腔內。產後6周應回診確認子宮復舊情況。

Father’s Time
爸爸這麼做

幫忙分擔家事
生產讓媽媽消耗了大量的體力,加上哺乳初期每天需要哺餵的頻率很高,會消耗更多的體力,建議爸爸協助幫忙分擔家事,並時時刻刻給予媽媽精神上的支持,讓媽媽得到充分的休息。

Dr.Advice
醫師叮嚀

正確哺乳避免乳腺炎
母乳是寶寶最佳的營養來源,哺餵母乳對媽媽也有很多好處。但是哺乳的技巧卻是需要媽媽與寶寶相互學習的。從醫院或月子中心回家後,可能因為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而導致乳房受傷或乳頭?裂時,媽咪們可以在每次餵完奶後,擠幾滴乳汁塗抹在乳房周圍,因為乳汁有豐富的營養及抗體,是很好的保護劑,下次餵奶前再以清水簡單清潔即可。另外,張君堯醫師提醒媽咪,如果寶寶吸吮後乳房還有脹奶情況或仍有奶水殘留,一定要排空乳房,一來有助於刺激乳汁分泌,二來也能避免乳腺發炎。除非有化膿需要開刀引流的情況,否則即使媽咪們正在服用抗生素或是乳腺發炎時,還是可以繼續哺乳,不會對寶寶健康造成影響,也可以改善乳腺炎的問題。

寶寶篇
新生兒黃疸

可持續哺乳
生理性的黃疸多數在出生後第三天出現,第四、五天為高峰期,約在出生後1周左右下降。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分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江明洲表示,因哺餵母乳而引起的新生兒黃疸通常對寶寶無害,但黃疸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只要持續的哺乳,寶寶吃的母乳足夠,活動力良好且尿量與便便的顏色正常,則不必擔心。但是如果寶寶有胃口不好,活動力下降,而且四肢末梢有明顯的黃疸現象,大便呈淡黃色時,應立刻就醫檢查。

觀察寶寶的黃疸部位
他提醒爸媽回家後可以觀察寶寶的皮膚顏色,如果只有頭臉部位出現黃疸情況,則屬輕微。如果由頭至腹部都有黃疸情況,黃疸指數可能超過標準,應回院就診,並可能需要接受照光治療。由於醫療用的光波長與一般家用日光燈不同,江明洲醫師表示,照日光燈並沒有降低黃疸的作用,如需照光,建議可以讓寶寶曬5分鐘的太陽光,且此舉有助於維他命D的合成。

皮膚健康
脂漏性皮膚炎
此為新生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約在出生後2周出現,眉毛、頭皮、耳後等身體部位容易出現黃色脫屑。江明洲醫師表示,這是良性的皮膚疾病,主要原因可能與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在出生後6個月內會漸漸消失,不需要特別處理或治療。如果頭皮上有難以清理的黃色脂垢,可在洗澡前先以嬰兒油潤濕軟化再稍微清洗即可。千萬不要用力刮除以免弄傷寶寶。

異位性皮膚炎
江明洲醫師表示,家長容易將脂漏性皮膚炎與異位性皮膚炎混淆,其實兩者的好發部位及好發時間有明顯的不同。異位性皮膚炎多數在寶寶2個月大之後才慢慢出現,臉上及肘窩容易有粗糙乾燥現象,而且會反覆發作。建議可在好發部位擦保濕乳液,情況嚴重時則需要使用含類固醇藥物治療。此外,母乳可幫助減緩症狀,以及降低發生機率。如果是喝配方奶的寶,可考慮使用水解蛋白配方奶,可助於改善情況。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蓉蓉媽咪,兒子2個月又3天
擅用寶寶健康手冊
兒子出生第2天就出現黃疸,因為黃疸指數很高而必須住進嬰兒房接受照光治療。產後前幾天奶水很少,兒子吃得少,黃疸下降得很慢,院方除了給兒子打點滴之外,也建議我要添加配方奶。每次到嬰兒房餵奶時,看著他身上掛著點滴,淚水就忍不住掉下來,心裡又愧疚又擔心。後來我仔細的閱讀了寶寶健康手冊裡有關黃疸的文章,回家之後每天留意兒子的便便顏色,只要便便的顏色正常,我就持續的餵母乳,之後兒子皮膚黃疸的情況已經完全消失,非常的健康活潑,這就值得了。

Dr.Advice
醫師叮嚀

衣服穿太多易長熱疹
熱疹俗稱痱子,因為新生兒的體溫調控不穩定,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天氣熱或衣服穿太多時,不容易排汗可能導致額頭、脖子等部位出現如小水珠狀的疹子。江明洲醫師表示,痱子不需要特別的處理,也不需要擦藥膏,只需確保室內通風,避免讓寶寶穿太多衣服,痱子會自然消失。

疾病症兆
新生兒發燒應就醫
測量肛溫超過38℃以上時,如果寶寶的活動力及胃口良好,應先確認室溫是否過高或是給寶寶穿了太多衣服,排除外在因素之後,間隔30分鐘再幫寶寶測量一次,若測量結果相同時,建議應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江明洲醫師表示,如果單純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則應讓寶寶多休息,並補充水分。除了發燒之外若合併有其他症狀,例如咳嗽、流鼻水、呼吸急促且食欲不佳,需考慮細支氣管炎或肺炎。但以發燒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也有可能是細菌性感染如敗血症、腦膜炎或泌尿道感染而引起,前者病情變化快速,可能造成生命危險。後者則可能反覆發作,不可不慎。

體重變化
足月寶寶出生之後會出現生理性脫水現象,約在7~10天左右恢復到出生時的體重,在這段期間,只要體重降低少於10%都屬正常。江明洲醫師表示,純母乳哺餵時,因為哺乳初期乳汁分泌少,寶寶體重恢復較慢是正常的。只要每天平均增加20~30克,滿月之後平均體重有增加1公斤,就屬正常。但是,如果寶寶的體重有明顯下降的情況,伴隨尿量減少、頭頂前囟門凹陷、唇乾、哭泣沒有眼淚等症狀,則有脫水疑慮,應就醫確認原因。
@說標:母乳寶寶可以從觀察尿量來判定喝奶量,一天應有6~8包有重量的尿布,如果尿量減少,應留意是否寶寶含乳姿勢不佳,導致喝奶量不足。

Dr.Advice
醫師叮嚀

留意嬰兒腸絞痛
多數在出生2~3周出現,3個月大左右會消失,少數寶寶可能要4~5個月大才會消失。好發時間為傍晚4~8時及半夜,寶寶會出現異常的哭鬧,臉紅、四肢手腳握拳用力等症狀,發作時間過後又恢復正常。江明洲醫師表示,這就是典型的嬰兒腸絞痛。造成的原因不明,可能是因為腸壁神經發育不成熟,腸子蠕動時快時慢,導致蠕動波不順暢。建議可以幫寶寶做腹部按摩,但應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以符合腸道蠕動方向。每天進行3~4次,有助於舒緩絞痛現象。此外,應避免在喝奶後按摩以免吐奶。腸絞痛發作時,可以溫毛巾敷在肚子上。一般上不建議使用藥物。

Father’s Time
爸爸這麼做

互相體諒共體時艱
江明洲醫師表示,如果寶寶只在特定的時間哭鬧,平常活動力及胃口都良好,幾乎可確認為腸絞痛造成。寶寶哭鬧最考驗父母的體力與耐力,特別是腸絞痛發作的時間在半夜,這時候父母應互相體諒,給予彼此精神上的支持,甚至可以採取輪流睡覺的方式照護及安撫寶寶,和寶寶一起度過這段時間。

Lesson 3 Diet and Life
第三堂課~飲食與生活

老公,寶寶到底像你還是像我呢?孩子平安誕生了,這種感覺真奇妙,既寫實又夢幻!~by溫柔的媽咪

媽媽篇
飲食原則

寒性與熱性食物搭配進食
哺乳時,每天會多消耗300~500大卡的熱量,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師李青蓉表示,有哺乳的媽咪,在產後仍可照著孕期的飲食原則進食。建議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礦物質的食物,包括五穀根莖類以及肉魚豆蛋奶等。蔬果攝取量一天5份以上可避免便秘,但因蔬果類性寒涼,應熟食或搭配其他熱性藥膳進食。例如絲瓜可加枸杞、芥菜炒百合等,以攝取多樣化的食物。

高鐵與高鈣食物勿同餐吃
肉魚豆蛋奶類,一天6份為宜,包括一天2杯鮮奶或豆漿1杯、豆腐1塊、魚1兩、肉1兩。建議多吃紅肉,例如豬肉、牛肉、豬肝,因為紅肉有較豐富的鐵質,具有補血的作用,素食媽咪可以菠菜或紅色、綠色蔬菜取代。需要提醒的是,鈣質與鐵質在人體內會互相競爭吸收,因此在攝取高鈣食物時,應該避免同時攝取含高鐵質的食物,間隔1~2個小時之後再吃。

坐月子藥膳聰明吃
酒精會抑制子宮收縮,加上產後消化系統未完全恢復,坐月子期間應避免吃油膩及酒精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脹氣和便秘。李青蓉營養師表示,媽咪在吃麻油雞酒時,可以加入高麗菜一起食用,或是將烹煮時間延長,讓酒精完全揮發掉之後再吃。此外,媽咪在食用油脂成分高的藥膳,例如具有促進乳汁分泌的豬腳燉花生湯,應以少量多餐的方式並適度的搭配蔬果進食,從而達到健康養身的作用。

Dr.Advice
醫師叮嚀

素食媽咪補充維生素B群及鐵劑
沒有哺乳的媽媽,產後應開始減重準備。媽咪們只要恢復孕前的正常飲食,例如每天少吃一碗飯,千萬不要在坐月子期間開始節食計劃,以免營養攝取不足,對產後身體復原不利。此外,素食媽咪則建議最好吃蛋奶素,一天一個蛋白以補充蛋白質的不足。由於素食者較容易缺乏維生素B12及鐵劑,建議素食媽咪可以透過營養補充品來補足身體所需營養。另外,避免食用太鹹、油膩、辛辣食物及喝含咖啡因飲料。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小茹ㄟ娘
為了寶寶開葷
嫁夫隨夫,結婚之後我跟隨夫家茹素,為了確保營養足夠,懷孕期間醫師建議我補充維生素B群及鐵劑,我也跟著做了。小茹出生之後,我是全母乳哺餵,在婆家的勸說之下,為了打好孩子的健康基礎,滿月之後我開始轉為蛋奶素,我覺得這樣也很好,因為小茹得到了完整的營養,婆婆為了我們母女,每天都會特地煮一顆水煮蛋給我吃,讓我好感動喔!

產後痠痛
從生活習慣著手改善
懷孕時,準媽咪體內的鬆弛素分泌會增加,以便骨盆空間容易撐大讓胎兒順利娩出,但也因此容易造成韌帶鬆弛變軟,恥骨聯合處分離導致產後容易痠痛。此外,懷孕期間因為身體重心改變,為了平衡,準媽咪容易有姿勢不良的情形而導致頸背肌肉呈現緊張狀態,增加背部負擔,這也是造成產後腰痠背痛的原因。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後護理之家主任區慶建建議媽咪,從生活習慣來改善產後痠痛的困擾。他舉例說,因為工作需要久坐或久站一族,可藉由改善身體的姿勢來緩痠痛情形。

舒緩痠痛Tips
‧ 避免穿著高跟或細跟鞋,平底鞋最好。
‧ 懷孕前至產後持續運動,強化腰背肌肉力道,有助於支撐及固定身體關節,不易鬆動則不容易重心偏移導致腰痠背痛。
‧ 多攝取高鈣食物,例如乳酪、牛奶、花椰菜、豆類製品、小魚乾等。
‧ 滿月後身體狀況許可時,可開始游泳,藉由浮力支撐有助於舒緩痠痛情形。
‧ 坐月子期間,可針對身體局部部位做運動,例如抬腿、放鬆肩膀運動或頸部運動等。

媽媽手
擠奶姿勢不正確
「機械性」腱鞘炎,俗稱媽媽手,是產後婦女最常見的疾病,主要原因是大拇指過度使用、重複做過多的外展和伸展動作而造成發炎,導致大拇指基部靠近手腕處用力時會疼痛,或當手腕向小指側做彎曲牽拉到拇指時會感到疼痛。區慶建主任表示,長期擠奶姿勢不正確,以及懷抱嬰兒的姿勢不正確,例如嬰兒床欄過高,導致媽媽在抱起嬰兒時過度使用手腕及大拇指的力量,都將造成媽媽手。因此,避免雙手長時間過度不當使用,是預防媽媽手的不二法門。

預防及治療Tips
‧ 將嬰兒床欄高度降低,彎腰抱起嬰兒時,應以兩手同時5指併攏的姿勢,並利用手肘及肩膀的力量將嬰兒抱起。
‧ 需要長時間擠奶時,建議使用電動吸乳器。
‧ 急性媽媽手:患處在24小時內感到非常疼痛,可用冰敷及護木固定關節處,並充分休息。
‧ 慢性媽媽手:冰敷後仍無法改善時,改用熱敷、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必要時需服用消炎藥,到復健科做進一步治療。

Sharing Time
前輩媽媽經驗談

篆篆媽咪
因為擠奶而得媽媽手
剛開始哺乳時,篆篆吸吮的情況不是很好,加上乳汁分泌不順暢,導致我一邊的乳房出現硬塊,聽說硬塊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會得乳腺炎,但是我用了吸乳器仍沒辦法將硬塊擠出來,只好自己用手嘗試,努力了幾天後,硬塊終於消失了,篆篆也可以吃得很好,但是我的大拇指靠近手腕處疼痛不已,上網找資料才知道自己竟然因為擠奶而得了媽媽手!

寶寶篇
奶量變化

寶寶平均喝奶量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分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江明洲表示,在出生後的前兩天,新生兒的胃較無彈性,出生3~5天後,平均一餐的奶量可達到50~60c.c.,滿月之後則增加到平均90~120c.c.。此外,母乳寶寶在滿月之前一天可能要喝6~10次,平均每2~4個小時餵一次;配方奶寶寶則建議每4小時餵一次,平均一天喝6次。

判斷寶寶吃飽的準則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陳似錦提醒媽咪,在滿月前應依寶寶的需求哺餵並慢慢增加奶量,即使半夜也應餵奶。她說,除了透過一天的尿量來判斷寶寶是否吃飽之外,也可以在餵完奶後,將手指靠近寶寶嘴角邊,觀察寶寶是否有尋乳反射(將臉轉向手指靠近的方向),如有則表示寶寶還想吃。此外,如果寶寶在下一餐餵奶時間前開始哭鬧,則可能需要增加奶量。每次以增加10c.c.為基準,例如寶寶一餐奶量為90c.c.,每隔4小時喝一次,若寶寶提前在3小時開始哭鬧時,則可增加到100c.c.,下一餐繼續維持4小時一次,每次100c.c.,直到寶寶又出現提前哭鬧的情形之後,再增加到110c.c.。

寶寶一天生活作息表
觀察寶寶一天便便、尿量以及喝奶的次數,能夠讓媽媽更了解寶寶的成長情況,陳似錦護理長建議媽媽每天記錄寶寶便便的次數、性狀(性質、形狀、顏色)、有重量尿布的次數、每餐喝奶的量及兩餐間隔的時間,從中找出規律性,即方便媽媽安排時間休息,也能夠避免寶寶因為太餓而大哭導致情緒不好。
輕鬆餵奶Tips
在下次餵奶前半小時開始準備,可以避免寶寶大哭而吸入過多空氣。寶寶大哭時,先安撫寶寶情緒,並以分段方式餵奶:如果使用奶瓶,可以先讓寶寶喝三分之一,幫寶寶拍背打嗝後,再讓寶寶繼續喝,以免寶寶因為太餓喝得太急而嗆奶。

Dr.Advice
醫師叮嚀

給寶寶充分的適應期
在產後需要重回職場的媽咪,應在上班前兩週開始做準備,讓寶寶有充裕的時間習慣由媽媽親餵轉換為瓶餵。陳似錦護理長建議媽媽在滿月前,可以嘗試一天一餐使用奶瓶,或選用仿乳設計的奶嘴,漸漸增加每天瓶餵的次數。她說,突然改變哺餵方式會導致寶寶不安而哭鬧,也造成接手照顧者的困擾。因此,給寶寶有充裕的時間適應是非常重要的。此外,為避免將媽媽的乳頭當成安撫奶嘴,寶寶睡著後應將寶寶從媽媽的乳房移開,以免寶寶悶著有窒息的危險。

Sharing Time
前輩爸爸經驗談

帥爸比蕭國志
女兒哭最讓人心慌意亂
從月子中心回家後,第一天與女兒「同房」共處,原來以為一切都很美好,但是不知怎麼了,晚上女兒突然哭得厲害,尿布也換了,ㄋㄟㄋㄟ也喝過了,無論如何安撫女兒還是不停的哭,哭了足足三十分鐘,哭得我和媽媽兩人都不知所措,幫女兒沖泡奶水、洗澡、把屎把尿這些事都難不倒我,就是哭這件事真令人傷透腦筋!

正確抱姿
掌握重點與原則
新生兒的觸覺是非常敏銳的,只要懷抱的姿勢令寶寶不舒服,寶寶就容易哭鬧,不易安撫。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小兒加護病房護理長陳似錦提醒爸媽掌握各種抱姿的重點與原則,除了避免弄傷寶寶,還能讓寶寶服服貼貼好育伺喔!

安撫姿
1. 寶寶想睡時:採取橫抱式,讓寶寶的頭頸完全枕在媽媽的手肘,貼近媽媽胸部,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溫度,會感覺好溫暖。注意寶寶內側手臂姿勢,以讓寶寶舒服為宜。
2. 寶寶睡醒時:採取直立式,一手支撐寶寶頸部,一手支撐寶寶臀部,可以讓寶寶有不同的視野,寶寶會轉動靈活的雙眼,努力的想看清楚周邊環境。

餵奶姿
1. 白天餵奶時:盤腿坐姿,將靠枕放在腿上,讓寶寶躺在靠枕上,頭頸枕在媽媽的臂彎裡,媽媽背部勿懸空,可以找靠墊支撐以免腰痠背痛。
2. 夜間餵奶時:側臥,讓寶寶直接躺在媽媽胸前喝奶。好處是媽媽不必起床較舒服,奶水分泌旺盛的媽媽應使用溢乳墊,以免另一邊乳房溢乳弄濕衣服。

打嗝姿
1. 坐姿:讓寶寶坐在媽媽腿上,媽媽以虎口支撐寶寶頸部,另一手則由下往上輕拍寶寶背部,直到寶寶打嗝。
2. 抱姿:讓寶寶以直立式靠向媽媽肩膀,媽媽一手支托寶寶臀部,一手由下往上輕拍寶寶背部。

洗澡姿
1. 下水:兩手方向平行,左手虎口托著寶寶頸背,右手手掌張開托著寶寶臀部,慢慢進入澡盆。
2. 清洗:左手大拇指及小指摀住寶寶兩耳,虎口托著寶寶頸背,右手清洗寶寶身體各部位。
3. 翻身:右手虎口固定寶寶脖子或腋下支撐寶寶的身體重心(不可抓手臂),左手則固定寶寶的臀部,讓寶寶以趴著的姿勢清洗背部。

Dr.Advice
醫師叮嚀

錯誤姿勢要記牢
不論是哪種姿勢,寶寶的脖子都是支撐的重點。陳似錦護理長表示,以手掌牢牢的托穩寶寶的頸背部位,寶寶就不易搖頭晃腦,同時也要避免以上下或左右方向大力搖晃寶寶,以免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危害寶寶健康。

Lesson 4 Taboo and Custom
第四堂課~禁忌與習俗

新手父母的第一個月,手忙腳亂免不了,但是相信磨合期過後,一切都會漸上軌道,孩子,我們一起加油吧!~by你親愛的爸媽

媽媽篇
現代醫學看傳統禁忌

洗頭、洗澡要注意保暖
以往的衛生條件較差,沒有熱水器、吹風機等電器用品因而容易遭受風寒,所以在傳統觀念中,大多認為產婦不宜洗頭、洗澡。但事實上,女性在產後由於汗腺活躍,容易大量流汗,再加上需要哺乳或惡露尚未完全排盡,反而應該比平常更重視衛生,才不容易生病。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俊凱表示,就科學理論來看,產婦完全可以洗頭、洗澡,不僅能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也可以保持汗腺通暢、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體內代謝產物的排出;再加上現代衛生條件的進步,取得熱水或使用吹風機都相當方便,因為洗頭、洗澡而受到風寒的機率更是大為降低。需要提醒的是,產婦洗好頭、洗好澡之後,應該儘快將頭髮吹乾、身體擦乾,以防止受涼;此外,建議月子期間不宜採用盆浴,以免洗澡水灌入生殖道而造成感染。

適度活動有益身心
在過去農業社會中,女性平時較少有機會休息,因而大多會利用產後月子期間多加休養;再加上以往生活水準不高、營養攝取較為不足,相對產婦的體力較弱,對疾病的抵抗力也比較差,所以要求產婦儘量不要下床走動或外出,以免感染疾病。
隨著生活及醫學條件的進步,現代產婦其實不用顧慮太多,在充分休息之餘,仍可以進行適度活動、運動或外出,既有助於身體機能的恢復,也可以達到放鬆心情的效果。陳俊凱醫師表示,由於生產時確實會耗費許多體力,一般建議產後2週內多休息為宜,2週過後則可進行一些產後運動;另外,月子期間如要外出必須注意保暖,並儘量避免到人多的公眾場所,以避免感染或將細菌帶回家。

性生活的恢復因人而異
傳統坐月子,並不鼓勵在月子期間有性行為,主因是產婦身體器官及傷口的復原情形尚不完全,且有惡露排出,容易有感染的疑慮,所以一般建議1個月至1個半月後才開始恢復性生活。
陳俊凱醫師表示,醫學上並無限制月子期間不能有性行為,是否恢復性生活,應該視產婦生理復原及心理調適的情況而定,理論上只要產後惡露排除乾淨、子宮復原之後,就可以恢復性生活;必須特別提醒的是,即使是在哺乳、產後月經沒來等情形下,仍有懷孕的可能,所以應該做好避孕的準備。

Dr.Advice
醫師叮嚀

別忘記補充水分
有些長輩認為產婦不能喝開水,而要以米酒煮水,等酒精揮發之後再喝,才不會造成水腫,影響身體復原或造成產後小腹突出。陳俊凱醫師表示,就西醫角度來看,造成水腫的原因主要是鹽分攝取過多,如果要避免水腫,應該是控制鹽分攝取,而非水分攝取;另外,產後婦女比較容易出汗,本來就需要補充更多的水分,且水分攝取不足也容易導致體液電解質失衡,因此,適當的水分攝取對產婦來說是很重要的。陳俊凱醫師建議,產婦每天應該攝取至少2,000c.c.的水分,而水分的攝取不光只有喝水,也可以從蔬果或飲食中獲得。

Sharing Time
前輩爸爸經驗談

貼心爸比Steven
月子期間讓老婆保持好心情
老婆開始坐月子之後,長輩就經常提醒我們,產婦在月子期間不可以哭,否則對眼睛不好,容易有後遺症。關於這點我自己問過醫師,醫師表示並沒有證據能證明哭會對產婦眼睛造成傷害,但畢竟產婦應該保持心情愉悅,不要有哭的機會當然最好。我自己對醫師的說法非常認同,所以在老婆坐月子期間,我都儘量抽空幫忙照顧寶寶,而且常陪她聊天,甚至說笑話給她聽,讓她保持好心情,自然就不會掉眼淚了。

寶寶篇
歡慶寶寶成長的傳統禮俗

三朝(寶寶出生第3天)
這一天要幫寶寶洗澡,洗澡時要在澡盆內放入桂花心、柑橘葉及3個小石子。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表示,桂花心象徵富貴;柑橘葉代表甘甜及繁榮的意思,希望以後能子孫滿堂;小石子則是要幫寶寶作膽,所以要挑選大小適中的石頭,且形狀要圓,寶寶的個性才會柔和圓滑。此外,有些人會在澡盆內放入12個銅錢,代表寶寶往後會財運亨通。
寶寶洗完澡,穿上新衣後,則要準備雞酒、油飯等祭拜祖先及守護神。值得提醒的是,雞腳要記得放在外面,代表孩子會有一雙健壯的腳,且俗話說「腳長有吃福」,表示孩子以後有豐衣足食的福份。
【準備用品】
1.桂花心、柑橘葉、3個石頭、澡盆。
2.雞酒、油飯、祭拜用品。

報酒(寶寶出生第3天)
當祭祀祖先等儀式完成後,就要送雞酒、油飯至娘家,通知娘家小外孫已經出生了,而娘家則會回以各種補品,讓產婦調補身體。此外,產家也會送雞酒、油飯給媒人,以感謝媒人當初作媒,分享新生的喜訊。
【準備用品】
雞酒、油飯。

剃胎髮(寶寶出生第12天、第16或第24天皆可)
「剃胎髮」指的就是替寶寶舉行出生後第一次的理髮儀式,其意義有二:一是去除穢氣,二是希望寶寶的頭髮能長得又濃又密,也表示從頭開始,寶寶一生圓滿(在第24天剃髮亦有取24孝之意,表示寶寶將來會很孝順)。林茂賢副教授表示,為寶寶剃胎髮當天必須先將煮好雞蛋和鴨蛋的水加在臉盆中,並放入石頭1顆、錢幣12枚、蔥少許、雞蛋1顆,然後再將蔥揉碎,以蔥汁及蛋黃塗在寶寶的頭髮上開始剃髮,且傳統的剃胎髮習俗不只有理髮而已,通常在為寶寶剃髮之後,還有一些為寶寶祈求聰明、漂亮、財運等的儀式。一般來說,剃胎髮所準備的物品各自有其象徵意義,「石頭」意謂著寶寶的頭殼趕快長硬,堅硬如石、避免跌打損傷;「錢幣」象徵財富,希望寶寶長大後能大富大貴;「蔥」主要是取「聰」的音,希望寶寶日後能增長智慧、聰明過人,而蔥汁也有使頭髮烏黑濃密的效果;「雞蛋」則有除卻胎垢的功能。
【準備用品】
1.理髮用具。
2.圓形的石頭、錢幣、紅雞蛋1顆、蔥少許。

彌月(寶寶出生滿1個月)
依據傳統禮俗,為了慶祝寶寶平安,並告知關心他們的親朋好友,寶寶的父母會在滿月當天分送油飯及紅蛋,油飯有「繁殖」之意,也代表豐衣足食;紅蛋則象徵吉祥、圓滿與生生不息;此外,有些家庭也會準備簡單的筵席,邀請親朋好友來吃滿月酒,一起分享得子的喜悅。林茂賢副教授表示,娘家在寶寶滿月這天,必須準備送給寶寶從頭到腳所穿戴的全部衣物,包括:帽子、鞋襪、衣服、尿布、包巾、棉被、嬰兒車、背巾、銀牌、金鎖、手鐲、腳鐲等,也就是所謂的「送頭尾」。
【準備用品】
紅龜粿、紅桃、禮燭、油飯(或蛋糕)、米糕、紅蛋。

Tradition
專家叮嚀

傳統禮俗這樣做
在過去的農業社會中,寶寶剃完胎髮之後,母親或祖母會抱著到門外繞房子一圈,意謂著讓寶寶認識環境,順利地成長;並且會用竹竿去趕雞,一邊趕一邊說著「飛高高,嬰仔中狀元;飛低低,嬰仔快做爸」。


~原文刊載於200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