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產後護理
母嬰親善醫院--媽媽與寶寶的最好選擇
媽媽寶寶雜誌 / 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許淳森 / 2013.12.16
為了創造一個讓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給予每個嬰兒生命最好的開始,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從民國90年開始推動母嬰親善醫院認証。在母嬰親善醫院推廣計畫邁入第8年之際,妳對母嬰親善醫院的了解有多深?國內、國外的推行現況如何?有哪些傲人的成果?有哪些可以再進步的空間?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的好處與限制為何?母嬰親善醫院與母嬰同室有何異同?本單元將帶妳一窺究竟。

個案分享
莊詠淇媽咪,自然產,兒子97.4.16生

懷孕6個月時聽說生產醫院有提供母嬰同室,而且會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協助我在產後儘早開始哺餵母乳,當時我立刻告知護理人員,我在產後要24小時母嬰同室。寶寶出生之後,除了需要進行健康檢查或洗澡之外,幾乎都與我在一起。因為從陣痛到分娩,經過12個小時才順利生出寶寶,產後的我當然是很疲憊,但是住院期間可以一直和寶寶在一起,令人感覺很幸福。寶寶只要吃飽了,就很滿足的睡著,醒著時有老公陪伴我們母子,雖然身體疲憊,但我的心卻充滿幸福的甜蜜滋味。

Part 1觀念篇
新手媽媽左右為難
如果妳在母嬰親善醫院生產,妳將發現產後與寶寶共處一室的時間比妳想像的還要多,同時妳也將發現,從婦產科醫師至護理人員都非常鼓勵妳哺餵母乳,甚至到了有些嚴格的地步:她們不再提供免費的嬰兒安撫奶嘴、牛奶試用包……,如果妳無法親自哺餵,她們會請妳擠出幾滴珍貴的奶水,讓妳用滴管而不是奶瓶來餵食,同時不會給予嬰兒母乳以外的食物或飲料,包括葡萄糖水或牛奶……。
在這個物資富饒的社會,醫護人員的堅持難免令人感到納悶,甚至還引發了長輩們的抱怨:「媽媽剛生完小孩已經很累了,哪有力氣自己照顧小嬰兒?」「現在的護士奈ㄟ安ㄋㄟ,都不幫忙照顧小寶寶,還要我們自己照顧喔?!」「我們買得起奶粉,用奶瓶餵就好了,為什麼不讓寶寶喝牛奶,還讓他一直哭?!」護理人員的用心並沒有惡意,但是婆婆媽媽說的也沒錯,那麼,對於新手媽媽而言,到底應該怎麼做?

成功哺乳的關鍵期
首先,新手媽媽們必須了解的是:母乳是上天給寶寶最好的禮物,哺餵母乳看似最自然不過的事,但是哺乳卻不是與生俱來的技能,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許淳森醫師表示,希望順利的達成母乳哺餵的願望,就得仰賴後天的努力與學習,而產後第一週是成功哺乳的關鍵期,因為乳汁的分泌需要充分的刺激,媽媽也需要學會正確哺乳的技巧,勤於哺餵是讓奶水源源不絕的最佳方法,只要度過了產後第一週,媽媽們多能順利達成哺乳的願望。

順利哺乳的撇步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產後乳房刺激不足,過早給予嬰兒母乳以外的食物,使用奶瓶餵奶……,都可能造成媽媽乳汁分泌不足,寶寶產生乳頭混淆,增加媽媽哺乳失敗的機率。也因此,在實施母嬰親善的醫療院所,除非嬰兒有醫療上的需求,否則並不會主動提供母乳以外的食物或飲料給嬰兒。此外,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在產後即刻(在產檯上)讓母嬰有肌膚接觸、實施產後母嬰同室,讓母親與嬰兒有更多肌膚接觸的時間,並讓產婦在住院期間有專業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哺乳……,都有助於媽媽們順利哺乳。

狀況Q&A
親自哺乳是唯一哺乳管道嗎?
親自哺乳不僅提供母乳這個營養,在哺乳的過程中嬰兒的嗅覺、味覺、觸覺、視覺和聽覺同時接受到刺激,提供正在發展中腦部最美好的經驗,有助於全腦發展。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母親和嬰兒必須分開時,母親仍可以將奶水擠出來,讓嬰兒得到最完整的營養。但是產後只要母親能和嬰兒在一起時,建議盡量提供肌膚接觸以及撫觸的機會,以滿足嬰兒這方面的需求。(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母乳哺育對媽媽與寶寶都有好處
對媽媽的好處:
‧促進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大出血
‧ 降低貧血的程度
‧ 停經後的大腿關節及脊椎骨折也會減少
‧ 哺餵母乳超過1年,罹患乳癌的機率下降4.3%
‧ 哺餵母乳超過2~7個月,得卵巢癌的機會降低20%
‧ 在月經未恢復且完全哺餵母乳及孩子滿6個月大之前,這三個條件都存在的情況下,再度受孕的機會小於2%,如有任一條件不存在,避孕的效果就會降低,建議不要只依賴哺餵母乳來避孕,盡可能同時採取其他避孕方式。
對嬰兒的好處:
‧腸胃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及中耳炎的機會降低
‧ 高危險群得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減少
‧ 過敏的機會及嚴重程度減少
‧ 認知發展比較好,母乳哺餵超過28週者,嬰兒的智商會比吃配方奶者高出2.91分,其中足月兒相差2.66分;早產兒則可提高5.18分。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網站 諮詢/萬芳醫學中心副院長許淳森

產前、產後營造鼓勵母乳哺育環境
隨著越來越多研究報告指出,母乳哺餵對媽媽與寶寶的健康都有正面的影響,但在過去由於母乳替代食品的強力促銷,加上醫護人員未全力支持媽媽哺乳,以及民間對哺乳的錯誤觀念等,造成國內母乳哺育率低落,根據國民健康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民國85年台灣地區產後1個月純母乳哺餵率僅有5%。民國87年,行政院衛生署開始試辦母嬰親善醫院推廣計畫,在產前、產後營造一個鼓勵哺乳的環境,提供媽媽們充足且詳實的哺乳資訊,相信有助於提升媽媽們的哺乳意願,並幫助有意願哺乳的媽媽們順利達成願望。

多管齊下拒絕母乳替代食品
既然母乳哺育有這麼多好處,想當然爾,推廣母嬰親善醫院計畫應該「很容易」就能獲得專業醫療人員、產婦及家屬的認同。從民國86年就參予這項計畫的許淳森醫師表示,落實母乳哺育必須由婦產科及小兒科醫謢人員的相互配合,以及獲得院方對母乳哺育理念的認同。在母乳替代食品強力促銷的年代,貫徹母嬰親善計畫,就等同於拒絕了奶粉廠商每年提供給醫療院所的巨大回饋金誘惑。同時還得加強醫護人員的專業訓練,由專業醫護人員向家屬及孕、產婦提供充足且正確的衛教資訊,改變人們對母乳哺餵的觀念,多管齊下才能幫助產婦順利哺乳。因此,推行母嬰親善措施的成敗關鍵,在於母乳哺育的理念是否能夠獲得人們的認同。

狀況Q&A
產後奶水還沒來,為什麼還要「堅持」餵母奶讓孩子一出生就餓肚子?
母乳是上天巧妙的安排,因為媽媽奶水的分泌過程與寶寶的需求是成正比的。新生兒第一天的胃容量大約只有5~7毫升(相當於一顆小玻璃彈珠),而且其伸展性較差。第一天的初乳量就足夠正常足月寶寶的需求,因此這時候媽媽的奶水量少,也不會有吃不飽的疑慮。如果過度餵食,反而容易造成溢奶。到了第三天,寶寶的胃逐漸伸展,胃容量增加到22~27毫升左右,媽媽的奶水量也逐漸增加。到了第十天左右,寶寶的胃容量大概伸展至45~60毫升左右,就像他的小拳頭。少量多餐對於新生兒是比較健康的餵食方式,一天餵食8~14次左右是很常見的。(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Part 2政策篇
全球標準VS.國內標準
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訂定之全球標準
Step1:有一個正式行文的母乳哺餵政策,並和所有醫護人員定期常規的溝通。
Step2:訓練所有醫護人員施行這些政策的技巧。
Step3:讓所有的孕婦知道哺餵母乳的好處,及如何哺餵母乳。
Step4:幫助產婦在生產後半個小時內開始哺餵母乳。
Step5:教導母親如何餵奶,以及在必須和嬰兒分開時如何維持泌乳。
Step6:除非有醫療上需要,勿給新生兒母乳之外的食物或飲料。
Step7:實行24小時母嬰同室。
Step8:鼓勵依嬰兒之需求哺餵母乳。
Step9:哺餵母乳之嬰兒,不給予人工乳頭或安撫奶嘴。
Step10:幫助建立哺餵母乳支持團體,並在母親出院後轉介給這些支持團體。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局

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96年度台灣地區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基準
措施一:訂定明確的支持哺餵母乳政策。
措施二:提供照護母嬰相關工作人員教育訓練。
措施三:提供孕婦哺餵母乳之相關衛教與指導。
措施四:幫助產婦產後儘早開始哺餵母乳。
措施五:提供母親哺餵母乳及維持奶水分泌等相關指導及協助。
措施六:除有醫療上的需求之外,不得提供母乳以外的食物或飲料給嬰兒。
措施七:實施母嬰同室。
措施八:鼓勵依嬰兒的需求哺餵母乳。
措施九:不得提供嬰兒人工奶嘴餵食或安撫奶嘴。
措施十:鼓勵院所內成立母乳哺餵支持團體,並建立轉介系統。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適應民情調整認證標準
國民健康局參酌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訂定之「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並於民國87年由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台中市衛生局試辦母嬰親善醫院推廣計畫,民國89年開始試辦母嬰親善醫院認證評鑑。許淳森醫師表示,在國外遵行「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並獲得認證對醫療院所來說是一項至高無上的榮耀,但在國內推行初期,如果一開始即以高標準嚴格要求,恐怕難以獲得認同。
因此,經過修訂之後,調整為「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逐步的改變國內哺乳風氣及觀念,以期國內所有醫療院所都願意納入母嬰親善醫院評鑑體系,落實母乳哺育成為常規的醫療照顧環境的最終目標。

近5成新生兒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出生
民國96年起,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評鑑由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醫策會)辦理,醫策會副管理師林志翰表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年參與認證評鑑的醫療院所有增加的趨勢,從每年新生兒的出生率來看,有超過47%的新生兒是在通過母嬰親善認證的醫療院所出生,顯示這些新生兒與母親有機會獲得院方提供的母嬰親善服務。

狀況Q&A
生產醫院並非母嬰親善認證醫院,請問我可以要求母嬰同室?產後立刻哺餵母乳嗎?
媽媽的意願應該優先被尊重,推行母嬰親善醫院認證制度,目的就在於當媽媽有哺乳的意願,希望能夠母嬰同室時,生產的醫院已經做好準備(包括人力安排以及具有專業知識的護理人員可協助媽媽)。而哺餵母乳是媽媽與寶寶的權利,建議在產前應與生產機構做事先溝通和討論。此外,為了確保通過母嬰親善認證的醫療院所,持續的落實母嬰親善十大措施,評鑑單位將以多種方式持續追蹤,包括由院方主動填寫資料、隨機抽取合格院所並到現場勘查是否確實執行母嬰親善措施、以電郵或電訪方式收集產婦的意見等。(醫策會林志翰副管理師)

純母乳哺育率大幅提升
許淳森醫師表示,經過多年來各單位的共同努力,國內產婦在住院期間的純母乳哺餵率已大幅度的提升,產後1個月的純母乳哺餵率從民國85年的5%提升到95年的39.51%。醫策會副管理師林志翰表示,為了鼓勵更多醫療院所願意參與並貫徹執行母嬰親善十大措施,評鑑單位每年根據評鑑結果做出修正,例如國際標準要求「實行24小時母嬰同室」的產婦必須達到80%(有些國家甚至取消了嬰兒室的設置),而國內標準則修改為「實行母嬰同室」,自然產者24小時母嬰同室至少達到10%;剖腹產者24小時母嬰同室至少達到5%。

公平、透明的認證制度
林志翰副管理師表示,相信在更公平、公正、透明的認證制度下,將有更多的醫療院所願意參與評鑑。評鑑單位每年公開舉辦評鑑基準說明會,並從民國95年開始,只要是連續兩年通過評鑑之醫療院所,其認證有效期將從原來的一年延長至兩年,作為鼓勵。更長遠的目標,則是期待通過評鑑的單位能夠持續的落實母嬰親善十大措施,並逐步提高評鑑標準,以期達到完全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訂定之全球標準。

狀況Q&A
我希望能夠實行母嬰同室,但要如何能夠兼顧寶寶又讓自己得到充分休息?
產後應盡量減少對寶寶不必要的刺激以及大量的訪客,媽媽和寶寶才能得到適當的休息。此外,產後的肌膚接觸,特別是在剛生產後的第一個小時之內,可以安撫寶寶、減少哭鬧。在一開始的肌膚接觸時,就靠著自己尋乳找到乳房並開始吸吮的寶寶,他們的吸吮會更有效,能夠吃到所需要的初乳;同時也會讓媽媽泌乳激素增加33%,奶水分泌會更快。不論是剖腹產或者自然產的媽媽,在母嬰同室/親子同室時都需要家人以及工作人員的協助來安撫寶寶,同時確認寶寶吃到初乳。媽媽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各種哺乳姿勢,並從中選擇對寶寶及媽媽最舒服的姿勢,輕鬆哺乳。(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Part 3 執行篇
母嬰同室VS.寶寶待在嬰兒室
親子同室(母嬰同室):寶寶24小時待在媽媽的產後病房中。
主要照顧者:母親和家人,加上工作人員的協助,多人照顧一個寶寶。

寶寶待在嬰兒室:寶寶24小時待在嬰兒室。
主要照顧者:一個工作人員同時照顧數個嬰兒。
母親和家人,加上工作人員的協助,多人照顧一個寶寶。

好處
‧ 嬰兒的需求很快得到回應,比較不會哭鬧,對於新生兒的生理及心理發展都有好處。
‧ 家人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了解以及學習照顧嬰兒。
‧ 方便媽媽哺乳。
‧ 減少媽媽往返於嬰兒室和產後病房的疲憊,比較容易讓自己可以和寶寶一起睡或者休息。
‧ 家人認為工作人員比較專業。
‧ 媽媽可能可以得到休息(但是也可能會擔憂寶寶,不清楚寶寶的狀況反而無法安心休息)。
限制
‧ 如果無人協助,只有媽媽一個人會比較累。
‧ 如果媽媽本身神智不清楚,或是身體不方便移動且無人協助時,不宜親子同室。
‧ 嬰兒的個別需求不一定能得到即時的滿足,通常都要等到明顯的哭鬧才會得到注意,錯失最好的餵食時機。
‧ 群聚感染的機會較大。
資料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領先世界的母嬰親善理念
世界衛生組織訂定「成功哺餵母乳的十大步驟」,目的在營造一個對嬰兒友善的醫療照顧環境─愛嬰醫院(Baby Friendly Hospital),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母親是否也同樣受到良好的對待、獲得正確的衛教指導以及家人的支持等,則是落實這項理念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林志翰副管理師說,雖然國內的十大措施不若國際標準般嚴格,但在觀念上其實是領先國際水準的。
「母嬰親善」意味著不僅是為了嬰兒更是為了母親,舉例來說實行母嬰同室不是為了增加產婦的負擔,而是為了讓媽媽與寶寶在第一時間有更多肌膚接觸的機會,促進親子關係。同時讓媽媽在住院期間就學會照顧寶寶的技巧,更快的適應新生活,才不會在回家後手忙腳亂。

護理人員須具備專業素養
為什麼看似美好的母嬰親善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往往引起家屬的反彈、新手媽媽的困擾?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表示,產婦在生產的過程中消耗了大量體力,無法獨自照顧嬰兒,加上許多醫院都面臨人員短缺,以及站在執行面最前線的護理人員是否具備專業素養等(是否能夠感同身受,還是抱持例行公事的態度),都是現階段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
提供母親溫柔生產經驗
要實行24小時母嬰同室,建議首先必須提供母親溫柔的生產經驗,避免母親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大量體力,同時照顧到產後生心理的需求,讓母親有能力可以照顧嬰兒。例如除了哺乳之外,家人應該協助嬰兒的照顧,讓產婦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沒有家人在場時,則由專業醫護人員協助母親。另一方面,健保局以及醫院評鑑單位應確保產後病房有足夠的護理人力,提供母嬰最需要的協助,如此才能讓嬰兒在最友善的環境下開始哺乳,讓健康有一個最穩固的開始。因此,與其強調母嬰同室,更貼切的說法,應該是親子同室。

狀況Q&A
生產之後已經很累了,親朋好友都勸我不要母嬰同室,我希望像過去一樣讓寶寶待在嬰兒室,以便自己在住院期間可以好好休息。但是護理人員卻一直勸我不要這麼做,她們的做法讓我非常困擾?
為了落實母嬰親善的十大措施,通過認證的醫療院所將不再提供免費的奶瓶、母乳替代食品等贈品,此外,除了醫療需求之外,也將儘可能的讓媽媽與寶寶有更多相處的時間,這與過去的觀念有很大的不同。在執行的過程中,護理人員也常面對左右為難的困境,如果家屬及產婦不能夠了解醫護人員的用心,反而認為是醫護人員不想幫忙照顧寶寶,以致努力得不到認同,對提供服務的醫療單位也會覺得無所適從。(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實行母嬰同室/親子同室,需要家人與其他陪伴者的協助
如何協助媽媽:
‧ 和媽媽一起學習了解哺乳的相關事項。
‧ 確定媽媽在哺乳過程中的舒適。
‧ 注意哺乳過程中寶寶的姿勢及含奶姿勢是否正確。
‧ 確定媽媽得到所需要的睡眠和休息。
‧ 保護媽媽免於太多的干擾。
‧ 瞭解媽媽在產後頭一兩個月會比較敏感,多使用正面鼓勵的話語,和媽媽維持良好的溝通。
如何協助照顧小寶寶:
‧幫小寶寶換尿褲/尿布、洗澡。
‧抱寶寶給媽媽餵奶。
‧抱著寶寶,享受肌膚接觸的時光。
‧安撫寶寶。
‧和寶寶說話,唱歌給他聽。
‧當媽媽洗澡、吃飯時,幫忙抱寶寶。
資料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推行母嬰同室大不易
除了觀念上的差異之外,林志翰副管理師表示,國內剖腹產比率高、醫療院所設置嬰兒室,也是造成推行母嬰同室大不易的原因。另一方面,陳昭惠醫師指出,在醫療單位方面,落實這些措施是為了滿足評鑑數字的要求,還是確實的以病人為中心,為了貫徹母乳哺育的理念?這關乎院方是否願意提供護理人員更多的教育與訓練,包括哺乳技巧、諮詢技巧,才能夠給予媽媽們最實際的協助。

積極做法有助提升母嬰親善品質
此外,陳昭惠醫師表示,更重要的是媽媽們的意願。畢竟醫療單位只是提供服務者,但若媽媽們或家屬並不想要這些服務,甚至不支持這些措施,又如何促使相關單位願意投注更多的人力、物力,並積極的改善服務品質呢?她建議如果在非母嬰親善醫療院所生產,但有意願在產後實行母嬰同室時,應在產前與生產機關溝通,如果對方無法提供這些服務(提供服務需要有專業的護理人員及相關配套硬體措施),建議轉換生產醫院,積極的做法才能讓醫療單位更重視,並積極改善。

狀況Q&A
一定要母嬰同室嗎?母嬰同室的好處和限制為何?
比較建議的做法是親子同室,因為嬰兒出生之後不僅需要吃奶,也需要和他的家人有親密的互動,不只是媽媽。這樣的做法可以讓家人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更早認識自己的新生寶寶,學習如何照顧寶寶,促進家人的親子關係。當寶寶和媽媽在一起時,媽媽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寶寶想吃奶的表現,在工作人員以及家人的協助下可以立即哺乳,減少媽媽來回嬰兒室和病房間的疲憊。而寶寶生、心理需求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回應,有助於生心理以及腦部發展。(研究發現和母親分開的嬰兒體溫較低,哭鬧的時間較多。)
讓家人有機會學習照顧寶寶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和家人可以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了解寶寶正常的表現,學習寶寶的行為暗示,以及如何滿足寶寶的生理,並安撫他們等。此外,媽媽也可以接受到家人以及醫療工作人員的照顧以及協助,讓自己的身體以及心理得到完整的休息以及恢復。親子同室可以建議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訪客。除了餵食之外,請家人多學習及協助其他寶寶的照顧,如換尿布、安撫寶寶等。(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Part 4資訊篇
妳的醫療院所有多接近母嬰親善醫院?
1. 在我懷孕時,有人教我母乳哺餵的重要性及如何哺餵母乳。
2. 工作人員有足夠的知識並支持母乳哺餵。
3. 我的嬰兒和我在產後馬上有皮膚對皮膚的接觸。
4. 我第一次有機會讓嬰兒貼在我胸前有肌膚接觸,並且在有想吃奶的表現時就吸吮我的乳房是產後5分鐘內(2分);30分鐘內(1分);超過1小時(0分)。(根據2006年國際愛嬰醫院標準更新版)
5. 有人教我如何哺餵母乳,及如果我和嬰兒分開的話,如何持續我的奶水分泌。
6. 有人教我如何擠奶或是提供我擠奶的資料。
7. 鼓勵並幫助我哺餵母乳,無須使用任何其他的食物或液體。
8. 我的嬰兒只有吃母乳,沒有其他的食物或飲料。
9. 在我住院期間,除了有不超過1小時的醫院必要處置外,嬰兒一直和我在一起。
10. 我受到指導,只要嬰兒想吸吮或是我覺得脹奶時就哺餵母乳;或是如果他睡太久的話要吵醒他哺乳。
11. 我的嬰兒完全吃母乳,沒有使用人工奶嘴、安撫奶嘴,或會影響吸吮的乳頭罩。
12. 在醫療院所中或離院時沒有給我任何配方奶、母乳代用品、奶瓶或奶嘴。
13. 當我離開醫療院所時,告訴我如何預約門診追蹤我和嬰兒的狀況。
14. 離開醫療院所時,告訴我如何和哺乳母親支持團體或其他支持團體聯繫。
15. 我看到醫療院所有張貼書面的母乳哺餵政策,反映哺餵母乳的十大措施,上面的語言是我看得懂的。
16. 就我所知,醫療院所不接受奶粉公司或代理商的免費母乳代用品、奶瓶、奶嘴或安撫奶嘴供應。
17. 整體而言,我相信醫療院所改善了我的哺乳經驗。

總分
妳的醫療院所表現如何?
(答是得1分,否得0分)

17到18   恭喜!妳的醫療院所在保護、支持,及鼓勵母乳哺餵工作上做得非常好。
14到16   持續妳的好工作,妳的醫療院所有效地幫助哺乳的母親和嬰兒,建議和當地的推廣母乳團體聯繫,對妳將有所幫助。
11到13   妳的醫療院所可以再做得更多來幫助母乳哺餵,推展母嬰親善醫院運動的組織可以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來執行十大措施及國際守則。
0到10分  哺乳的母親和嬰兒在妳的醫療院所沒有受到足夠的幫助及支持,了解支持母乳哺餵的重要性,如此可以馬上開始改變以改進嬰兒的健康及增加病人滿意度。
資料來源/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母乳哺育專區網站

發揮民間力量
《妳的醫院有多接近母嬰親善醫院?》這份問卷是陳昭惠醫師依照1992年國際嬰兒親善醫院活動單張內容為基準再修改的,可以讓媽媽們更了解自己的生產醫療院所是否提供了完善的母嬰親善措施。林志翰副管理師也建議媽媽們,可以主動以書面或電郵的方式,將在母嬰親善醫療院所懷孕期間是否獲得充足的哺乳資訊、產後母嬰接觸的經驗等提供生產機構或評鑑單位參考,以更直接有效的方式,透過民間的力量來推動落實母嬰親善醫療照顧環境的目標。

狀況Q&A
我是剖腹生產,生產之後已經兩天未進食,雖然都有努力親餵,但是寶寶仍然一直在哭,似乎沒有吃飽,在這樣的情況下,除了讓寶寶哭之外,我還能做什麼?
正常足月寶寶頭兩三天對於奶水的需求其實並不多,但是我們常常看到尤其是第二晚左右,有些寶寶哭鬧的非常厲害,哭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寂寞、不安全感或是過多刺激造成的。一位國際泌乳顧問Jan Barger詹芭格對於“第二晚”這個現象提出一個過度刺激的反應理論。常看到在出生24小時之後(通常是第二個晚上),寶寶好像一直想要黏在乳房上。通常從晚上9 點到清晨 1 點(可能更早或更晚),寶寶只要靠近乳房就很滿足的睡著,但是一抱開就醒來。芭格認為這個現象非關飢餓,不是“奶水不夠”,不是“把媽媽當作安撫奶嘴”,更不是“被寵壞的寶寶”。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
她認為這是寶寶出生後所處的醫院環境刺激過多,寶寶想要調節適應的行為,這時寶寶會想回到像胎兒的環境,而媽媽的胸懷正是最像的地方。她建議應該盡可能改善醫院環境,讓寶寶和媽媽在一起有多一點的肌膚接觸。從待產開始的樂得兒措施(指待產、生產及產後都在同一個房間),以降低環境亮度和音量過度的刺激,並且溫柔地對待寶寶。因此,如果能持續的親子同室及肌膚接觸,寶寶會比較穩定安靜,減少能量不必要的耗損。如果確認經過適當的協助,寶寶的確還是吃得不夠,有脫水或嚴重黃疸時,可以以杯子或其他方式餵食必要的其他食物,如母親事先擠出來的初乳、母乳庫的母乳、或者是嬰兒配方奶。(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陳昭惠)


~原文刊載於2008年5月號《媽媽寶寶雜誌》

 


     
訂閱
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
(02)89669762分機13、14
週二至週六 10:00~17:30
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
訂購傳真:(02)8966-6283